网上有关“晋侯□盨(关于晋侯□盨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晋侯□盨(关于晋侯□盨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 ,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 。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 ,“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 ”就是剑的把手 。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 ,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 ,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 ” 。战国后期,随着铁器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 ,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个时候没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欢玉 ,从玉字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看出 。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 ,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 、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 、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 、齿轮等 。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 ,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 ,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 ,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 。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 ,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 、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 ,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 、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 ,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 ,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 、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编辑本段]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 ,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 ,并出现黄铜 。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 、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 ,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 、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 ,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 ,如刀、锥 、钻、环、铜镜、装饰品等 。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陶鬶,且流口 ,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 、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 ,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 。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 ,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编辑本段]二 、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 、春秋及战国早期 ,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 ,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 、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 ,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 ,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 ,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 。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 ,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 、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 ,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 ,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 ,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 。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 ,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 。第二种是玉 ,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 ,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 ,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 、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著名的越王剑也是由青铜铸造的。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 。由于战争频繁 ,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 、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 ,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 ,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 。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 ,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 。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 ,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 ,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 、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 ,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 ,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 ,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 ,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 ,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 ,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 ,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 。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编辑本段]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 、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 ,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 。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 ,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 。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 ,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 ,通体施以彩绘 。第二乘马,长3.17 、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 ,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 ,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 。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 ,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编辑本段]青铜器上的纹饰
一一动植物形象纹
“蟠虺纹 ”因图形为盘绕成组的蛇形得名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虺是上古典籍记载的剧毒蛇,所谓似蛇而小 。“蟠虺纹”仅见于春秋时期。
“象纹”与“象鼻纹 ”也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象,通相 。既是一种温顺的大型动物 ,又常作为太平吉祥的象征,还有就是“出将入相”的辉煌。
“兽面带纹”过去亦称“狩带纹 ”,是青铜器上一种变形为带状装饰纹的动物面部形象组合。这种纹饰带出现于西周晚期 ,流行于春秋战国 。
一一几何图形纹
几何图形指菱形、三角形、圆形及其他相连成组的变形图案等。比较典型的有:“圈带纹”或称“串珠纹”,多为辅助纹饰,流行于商周时期;“三角云纹”常交错其他纹饰,流行于战国时期;“菱形斜格纹 ”多见杂以“涡纹”和“S”形图案 ,流行于战国;“环带纹 ”,旧称“公字纹”,表现为连续的“S”形波浪带图案 ,上下充填“窃曲纹 ”或环纹,流行于西周晚期;“窃曲纹”很早就见于《吕氏春秋》的记载,“窃曲纹”的变化很多 ,如蜷曲若双环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两端内曲呈一如意头状者,不一而足。
朝代 年代(公元前) 积年数 标准器
夏代 2070—1600 470 菱纹鼎 、乳钉纹斝、乳钉纹角、爵1 、爵2
商代 1600—1046 554
·商前期 1600—1450 150 兽面扁足鼎、兽面纹方鼎、兽面纹簋 、云纹扁足鼎、兽面纹单柱爵、兽面涡纹斝
兽面纹爵 兽面纹觚 、兽面纹盉
·商中期 1450—1300 150 龙虎纹尊、兽面纹尊、兽面纹牛首尊 、兽面纹鼎1、兽面纹鼎2
·商后期
(盘庚迁殷后) 1300—1046 254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龙纹盉 、好鉴、妇好盉、侯簋 、妇好三联甗、司母辛觥、妇好鸮尊 、妇好方尊
妇好偶方彝、 司母方壶 、妇好方斝 、司母斝、妇好爵、妇好鼎
司母辛方鼎 、 妇好鼎、兽面纹鼎
祖庚、祖甲、廪辛 、康丁 1191—1148 44 涡纹鼎、子渔尊、龙纹觥 、兽面纹壶、大禾人面方鼎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 、小臣艅犀尊、戌嗣子鼎
帝辛(纣王) 1075—1046 30
西周 1046—771 276
武王(姬发) 1046—1043 4 天亡簋、利簋
成王(诵) 1042—1021 22 保卣 、保尊、伯矩鬲、德方鼎 、何尊、康侯簋、小臣单觯、鲁侯尊 、方鼎
康王(钊) 1020—996 25 大盂鼎、厚趠方鼎、成王尊鼎 、史簋、宜侯夨簋
昭王(瑕) 995—977 19 鼎、令方彝 、旗觥、旗斝、作册令方鼎 、员方鼎
穆王(满) 976—922 55 簋、班簋、伯饮壶 、长甶盉、方鼎、伯簋
共王(繄扈) 922—900 23 史墙盘、倗生簋 、五祀卫鼎、趞曹鼎、十三年壶 、永盂
懿王(囏) 899—892 8 师虎簋、卫盉
孝王(辟方) 891—886 6 三年壶、善夫克盨
夷王(燮) 885—878 8 不簋 、大师簋
厉王(胡) 877—841 37 多友鼎、簋、钟 、散氏盘、敔簋
(厉王)共和 841—828 14
宣王(静) 827—782 46 大克鼎、虢季子白盘 、逨盘、毛公鼎、师簋、四十二年逨鼎 、四十三年逨鼎、颂壶、晋侯稣钟
幽王(宫涅) 781—771 11 三年柞钟 、师兑簋
东周 770—256 515
秦公钟
楚王子午鼎
秦公簋
齐洹子孟姜壶
吴王夫差鉴
牺尊 、绦索龙纹壶、 鸟兽龙纹壶 、 嵌兽纹壶
曾侯乙楚王镈
陈侯午敦、陈侯午簋
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壶
梁十九年鼎
·春秋时代 770—476 295
平王(宜臼) 770—720 51
桓王(林) 719—697 23
庄王(佗) 696—682 15
厘王(胡齐) 681—677 5
惠王(阆) 676—652 25
襄王(郑) 651—619 33
顷王(壬臣) 618—613 6
匡王(班) 612—607 6
定王(瑜) 606—586 21
简王(夷) 585—572 14
灵王(泄心) 571—545 27
景王(贵) 544—520 25
敬王(匄) 519—476 44
·战国时代 475—221 249
元王(仁) 475—469 7
贞定王(介) 468—441 28
考王(嵬) 440—426 15
威烈王(午) 425—402 24
安王(骄) 401—376 26
烈王(喜) 375—369 7
显王(扁) 368—321 48
慎靓王(定) 320—315 6
赧王(延) 314—256 59
周 亡 , 续 秦 为 正 统
(秦昭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
昭王 306—251 56
孝文王 250 1
庄襄王 249—247 3
秦王政
(后改称始皇帝) 246—221 --
秦朝 221—206 16
蒜头壶 、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
错金云纹博山炉 、马超龙雀、镂空云纹壶、楚大官壶
弦纹鎏金熊足樽 、长信宫灯 、阳信家鼎、兽钮熊足鼎
始皇帝(嬴政) (246)—
221—210 37
二世(胡亥) 209—207 3
子婴 206 1
西汉 206—公元8 214
高祖(刘邦) 206—195 12
惠帝(盈) 194—188 7
高后(吕稚) 187—180 8
文帝(恒) 179—157 23
景帝(启) 156—141 16
武帝(彻) 140—87 54
昭帝(弗陵) 86—74 13
宣帝(询) 73—49 25
元帝(奭) 48—33 16
成帝(骜) 32—7 26
哀帝(欣) 6—1 6
平帝(衍) (公元始)
1—5 5
孺子(婴) 6—8 3
新(王莽) 9—24 16
东汉 25—220 196
光武帝(秀) 25—57 33
明帝(庄) 58—75 18
章帝(炟) 76—88 13
和帝(肇) 89—105 17
商帝(隆) 106 1
安帝(祜) 107—125 19
顺帝(保) 126—144 19
冲帝(炳) 145 1
质帝(缵) 146 1
桓帝(志) 147—167 21
灵帝(宏) 168—188 21
少帝(辩) 189 1
献帝(协) 189—220 32
汉 亡
1青铜
铜矿石→纯铜→青铜,锡+铅(合金)
2青铜时代(Bronze Age)
最早 公元前4000年代 初期的两河流域
中国 公元前2000年 夏朝
3青铜使用的意义:a青铜冶炼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金属冶炼业得到大力发展 ,促进社会大分工 。手工业得以从农业中分离。
b青铜冶炼术在农业工具制造领域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用青铜制造武器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D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使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
青铜是什么
各位朋友 ,你们好!
欢迎来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十佳人文景观、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导游)员×××,希望我的讲解(导游)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起来的遗址性专题博物馆 。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 ,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 、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也是三门峡市目前的一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来领略虢国博物馆的风采吧!
游览虢国博物馆必然要提到“虢 ”、虢国。在这里我一一向大家介绍 。虢“字最早见于安阳殷墟甲骨一期卜辞,本义为双手奋力搏虎的会意兼形声字 ,引伸为象猛虎那样去搏斗。用虢取名,表明了作为西周初期分封的嫡亲诸侯国——虢国人的能征善战,并因其军事力量强大 ,功绩较多,受周王室器重而威镇邦国。西周晚期,它从陕西东迁到河南三门峡一带 ,建都上阳(今市区李家窑) 。在诸侯雄起,并蔑视周王的情况下,三门峡虢国国君为维护周王室权威,不遗余力 ,并因此得罪晋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用计借道虞国,出兵灭掉了虢国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由此而生,并成为我国历的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进入馆区 ,在具有虢国特色彩旗的映照下,极具震撼力的是这砖红色大型浮雕墙——《虢国车马出征图》 。它由716块广东运来的红砂岩刻绘而成,长57米 ,宽9.3米。作为全省的巨型浮雕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强国——虢国军队东征西讨的史实。仿佛使人一下子进入2800多年前的虢国,品味其独特历史文化内涵。
在高高的黄河楼及二楼平台上 ,四周景色尽收眼底 。不远处如带状的河流就是黄河。脚下,馆的主体建筑,如同一辆周代的战车横亘在黄河之滨,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威武英姿 ,建筑学家用建筑的凝固语言表述着虢国的历史。
进入序厅,右面墙壁上的这张巨幅彩照是摄影艺术家在附近的黄河边拍摄的 。光与影的组合显示了母亲河最亮丽的一瞬。“我们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用毛泽东这位彪柄千秋的伟人的感慨作为题记 ,点明了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深厚关系 。作为黄河文化其中一环的虢国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楼梯口的这两组玉人造型,各位可以猜猜它们象什么?它们是按照虢季墓出土的一个玉人仿制的。大家看它们 ,上顶玉壁,就象头戴宽大的帽子,双目下垂 ,双手交叉于胸前,好似两位迎宾使者毕恭毕敬的伫立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各位的到来 。
虢国博物馆向社会开放的基本展览有五个 ,它们分别是《虢国春秋——虢国历史文化展》 、《虢宝撷英——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展》、《车辚马萧——虢国大型车马军阵遗址群展》、《国君觅踪——虢季墓遗址群展》 、《梁姬风韵——国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下了楼梯,这五个展馆在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声中一一展现。
《虢国春秋》展用文字、、沙盘、壁画 、艺术造型等多种形式,向大家介绍虢国的历史(由来、都城、疆域 、国君世系)及虢国墓地的发掘情况 。请大家看虢国墓地位置沙盘,在这里我向各位介绍虢国墓地发掘情况。虢国墓地遗址就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上村岭的这片高岗上 ,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 、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国公墓。西周、春秋时期的高级贵族族葬地在河南省浚县辛村的卫国墓地、平顶山的应国墓地 、北京房山县琉璃河的燕国墓地和山西晋侯墓地等都有发现,但象虢国这样如此严整、如此规模的公墓及阵容庞大 ,气势恢宏的车马坑群则极为罕见。从20世纪50年代发现以来,虢国墓地先后经过5次钻探,两次大规模发掘 ,探明各类墓葬遗址近800处,出土各类文物3万多件 。其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部高级贵族墓葬区发掘的两座国君墓 ,一座国君夫人墓和一座太子墓等最为,相继出土各类文物26000多件。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 、制作之精、保存之好、价值之高都是建国以来两周考古中仅有的。国君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的陪葬车马坑群气势壮观,按行军队列摆放 ,构成了我国最早 、规模的地下车马军阵 。它们充分体现了西周时期级别的诸侯君王的奢华生活,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难怪世界的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赞誉其为“惊人的考古发现,灿烂的古代文明”。一位外省来的老考古工作者也不无感慨地说:“我一生中能挖掘一座有这样丰富内涵的墓葬,将死而无憾 。”虢国墓地也在1990、1991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又入选“20世纪河南10项、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各位对虢国的历史有了一个简要的了解之后,请大家随我进入《虢宝撷英》展厅。
《虢宝撷英》展出的是90年代以来虢国高级贵族墓葬区发掘出的文物精品 ,它们按青铜珍品 、玉器精华和其它质地文物三部分进行展出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其颜色青灰而得名。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有威严凝重的食器、水器、酒器 、乐器等庙堂礼器,也有纷繁多样的兵器、生产工具和车马器。它们数量众多 ,造型别致,制作精美,青铜的应用渗透到虢国政治、经济 、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这组展柜中陈列的是2011号太子墓出土的一整套礼器鼎、簋、鬲 ,它们是贵族们平时生活中使用的食器,被组合使用在大型礼仪场合以表示其身份和地位。他们活着时这样使用,死后也按这样的规格随葬。据当时的规定 ,贵族们身份和地位不同,所使用的鼎、簋 、鬲数量也不同。这7鼎、8簋、8鬲体现的是相当诸侯一级的级别 。在“青铜珍品”中,兽叔盨,虢硕父簠等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盨作为食器 ,流行于西周晚期,它的盖上有四个足,可以让器盖反过来平放盛物。这件盨可谓文物 ,它制作精美,色泽光亮,表面几乎没有锈蚀的痕迹 ,器盖上铸有4行31字,为“兽(单)叔奂父乍(作)孟姞旅盨,用(盛) 、(稻)、(穛)、需(糯) 、(粱) ,加(嘉)宾用餮,有飤(食)则迈(万)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兽叔奂父为孟姞作铜盨(让她)用此盛粱、稻、糯米等做成的食物供佳宾们享用 。有了食物就能够万年无疆 、万寿无疆 ,子子孙孙们可以永远使用它。从铭文内容可知这件铜盨是单国贵族为女儿嫁到虢国所送的陪嫁,这为研究虢国与其它诸侯国的关系提供了实证。簠也是礼仪活动时盛放黍、稷、稻 、粱等饭食的青铜食器,出现于西周后期,流行于西周未春秋初 。它的形制以几何形为主 ,棱角分明,俊秀洒脱,盖和器形状相同 ,上下对称,合起来成为一体,分开则为两个器皿 ,使用时极为方便。这件虢硕父簠,通高19厘米,盖、器铭文相同 ,铭文自左至右竖排三行为:“虢硕父乍(作)旅 (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因古文字中石与硕相通 ,使我们想到西周末年为幽王出烽火戏诸侯点子的有名权臣虢石父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曾提到他。根据史料记载虢石父凭着周幽王的宠信,挑唆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臼,立幽王特别宠爱的美女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 ,并与褒姒结成死党,狼狈为*,这就极大地破坏了周立国以来执行的嫡长子继承制 ,严重降低了周天子的威信,激化了周王室与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的矛盾 。后来,幽王为换取褒姒一笑 ,竟听从虢石父的鬼话,以烽火戏弄诸侯,招致诸侯们判离。公元前771年 ,申国、曾国(在今河南方城)一气之下联合犬戎等少数民族部落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于骊山脚下。申侯和曾侯就立原太子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到前720年在位)。周平王即位后 ,迁都洛邑(今洛阳),人们后来就称洛邑的周为东周 。
商周时期,高级贵族在举行各种礼仪活动时,都要配以音乐 ,以此来协调动作和烘托气氛,“钟鸣鼎食”这个成语就是反映他们这种奢华生活的。在虢国墓地,国君和太子墓出土的青铜乐器主要有钟、铙等。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 ,用木槌敲击演奏 。在当时,它同鼎一样是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是体现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工具。按照悬挂方式的不同 ,钟可分为甬钟和纽钟。这里展出的是甬钟 。钟在使用时一般成组出现,形制 、纹饰、铭文一样,只是大小依次递减 ,这样的一组称为编钟。商代的编钟三枚一套,晚期五枚一套,西周中晚期增至八枚一套 ,东周时期增至九枚一套,也有单独一枚的称“特钟 ”。钟的大小与音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大小相差越大,越可以利用其不同的声响效果演奏出一种庄严崇高 ,甚至是肃穆可怖的乐曲 。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的这八件钟钟体厚重,造型相同,大小依次递减 ,只是个别递减幅度有所不同。钟体各部结构匀称,铸造精细,经专家鉴定 ,有六枚为双音钟,就是说这六枚钟,每一个钟可敲出两个音。在中间部位敲出的叫“隧音” ,转角处敲出的叫“鼓音” 。两个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钟的内壁还有调节音的高低的调音槽,可见它们都是实用器。双音钟与单音钟的区别,就在于钟的右鼓部是否有侧鼓音的敲击点标志凤鸟纹。根据资料我国古代的音列为宫、商 、角、徵(zhi至)、羽五个音节 ,也即现在的1,2 、3、5、6缺4 、7两个半音 。而这八枚钟,却有4个音1、3、5 、6缺2(即商)。这是因为西周灭商后,出于对商朝的蔑视 ,认为“2 ”为亡国之音而不用商音,故周代的音列只有4个。虢国墓地出土的编钟音列在五声中用四声,这反映了作为周的一个诸侯国 ,虢人在此时仍然恪守着周在礼乐制度上规定的这一条重要的政治准则 。看完了庄严大气的青铜器之后,我们接着欣赏虢国墓地出土的精美玉器。
整个虢国墓地共出土玉石器3500多件组,其中90年代第二次发掘出土的占绝大多数。它集两周玉器之大观 ,是继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之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批商周玉器,为其它地区所罕见 。从玉材看 ,它们的绝大部分为优质的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是我国玉质的玉器);从制作水平看,它们形神兼备,多为精绝之作。其中的绝大部分出自虢国国君治下的玉工之手 ,还有部分来自是周王室的制玉作坊;从时代上看,有属于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圆雕猪龙,有商王武丁、帝乙、帝辛时期的玉器,也有西周早 、中、晚期及春秋早期的玉器。总之 ,发掘出土的这批玉器是虢国墓地出土文物中的精华,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象征 。为两周史、玉器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而庞大的标准器群。
“玉器精华”展出礼玉 、佩玉、殓玉三大类玉器。礼玉是周代贵族在祭祀、朝聘 、宴享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有壁、璜、圭 、琮、戚等 。龙纹白玉壁是礼玉中的精品。看完了礼玉 ,接着向各位介绍佩玉。身上佩玉这种习俗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殷商时常见,到了周代 ,随着玉器被贵族们视为人格化的象征,喻人以玉,用玉多少、佩饰的长短 ,复杂的程度成为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虢国贵族墓地出土的玉佩饰可分为组合佩饰和单体佩饰。组合佩饰有发饰 、项饰、腕饰及大型多璜组玉佩等 。单体佩饰包括玉玦、管、璜 、璧及数量众多的仿生玉器。仿生动物玉佩中,神秘莫测的玉龙、玉凤,凶猛咆哮的玉虎、玉狗 ,活泼可爱的玉鸟 、玉兔,水中游动的玉鱼,温顺小憩的卧牛等北温带常见的动物物种几乎全部囊括。由和田玉做成的这件玉人形佩,玉人为侧面 ,双腿向上弯曲呈蹲状,面部瘦削似猴脸 。神奇的是,其头顶雕琢一盘龙 ,龙头朝下,附于人头后部,另有两条龙分别雕琢在玉人的颈部及臀部 ,它们巧妙地寄附于人体之中,遥相呼应,极为生动 ,体现出周人与龙的特殊关系。殓玉是指专门为死者制作的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因而想方设法保护死者遗体 。受玉器坚硬特性的影响,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人们认为玉能保护尸体精气,使死者的精气与现实社会相勾通,从而形成了用玉殓葬的习俗。商周时期以玉殓葬的风气更为盛行,并已初步形成一套殓玉制度:高级贵族死后下葬 ,头上枕玉,面部覆盖玉,口中含玉 ,手中握玉,脚下踩玉,脚趾缝夹玉。虢国贵族墓地出土的殓玉主要有缀玉面罩(缀玉瞑目)、玉琀 、玉握等 。
青铜 bronze 铜和锡的合金 ,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但用作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提到希腊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铜 、锡、银、金投入他的熔炉,结果炼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 。铜和锡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从残存人工制品中测得 ,铜含量为67~95%);但在中世纪已经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1磅铜与2盎司锡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青铜相近。青铜较铜坚硬 ,熔点较低,容易熔化和铸造;青铜也较纯铁坚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铜适于制造炮管和机器轴承。在工具和武器中,历史上以铁代替青铜并不是铁本身有任何特殊优点 ,而是由于铁较铜和锡丰富 。钟青铜的特性是受敲击时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其含锡量较高,为1/4~1/7.雕塑青铜含锡量低到1/10,有时还加入锌和铅的混合物。锌能提高硬度 ,轴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锌 。青铜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强度;磷青铜含磷量铸锭可达1~2%,铸件只含微量;它的强度高,特别适用于作泵的柱塞 、阀和套。在机械工业中也使用锰青铜 ,它含有少量锡或甚至不含锡,但含有大量锌和锰。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铜也广泛用于制作钱币;很多铜币实际上是用青铜铸造的 ,其典型成分是4%的锡和1%的锌 。 青铜是和水一样冷胀热缩的物质
关于“晋侯□盨(关于晋侯□盨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7-82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晋侯□盨(关于晋侯□盨的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晋侯□盨(关于晋侯□盨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晋侯□盨(关于晋侯□盨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