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商隐《无题》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李商隐《无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李商隐《无题》
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宾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多无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 ,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 ,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 ,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 ,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
十岁去踏青 ,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 ,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释:
莫愁:泛指少女 。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简析:
第一首似写一位女性在怀思所爱。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 ,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 。及写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也可以从男性的角度作拟女方的解释。第二首,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 ,必然若失,徒自伤感,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 。
-----------------------------------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 ,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 ,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 ,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 。象这一联 ,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 ”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 ,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 。否则 ,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 ,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 、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 。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 ,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 。两句是说 ,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 ” ,“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 ,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 、“石榴红 ” ,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 。“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 ,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 ,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 ,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 ,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 ,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起第一首,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 ,写法也更加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 ,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 。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 ,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 ,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 ,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 ,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 ,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 ”字、“本”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示她在爱情上不仅有过追求 ,而且也曾有过短暂的遇合,但终究成了一场幻梦,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似乎暗示:尽管迄今仍然独居无郎 ,无所依托,但人们则对她颇有议论,所以说“本无郎 ” ,其中似含有某种自我辩解的意味。不过,上面所说的这两层意思,都写得隐约不露,不细心揣摩体味是不容易发现的。
颈联从不幸的爱情经历转到不幸的身世遭遇 。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说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 ,却偏遭风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质的桂叶,却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这一联含意比较隐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恶势力的摧残 ,另一方面又得不到应有的同情与帮助。“不信”,是明知菱枝为弱质而偏加摧折,见“风波”之横暴;“谁教” ,是本可滋润桂叶而竟不如此,见“月露 ”之无情 。措辞婉转,而意极沉痛。
爱情遇合既同梦幻 ,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没有放弃爱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无益 ,也不妨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在近乎幻灭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铭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 ,人物 、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 。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 ,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 ,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 、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 。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 、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 ,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无题诗究竟有没有寄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离开诗歌艺术形象的整体,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 ,附会现实生活的某些具体人事,进行索隐猜谜式的解释,是完全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象冯浩那样,将“凤尾 ”首中的“垂杨岸”解为“寓柳姓”(指诗人的幕主柳仲郢) ,将“西南 ”解为“蜀地”,从而把这两首诗说成是诗人“将赴东川,往别令狐 ,留宿,而有悲歌之作”,就是穿凿附会的典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歌形象的整体出发 ,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其他作品,区别不同情况,对其中的某些无题诗作这方面的探讨 。就这两首无题诗看 ,“重帏 ”首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 ,笔意空灵概括,意在言外,其中就可能寓含或渗透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熟悉作者身世的读者不难从“神女”一联中体味出诗人在回顾往事时深慨辗转相依、终归空无的无限怅惘。“风波”一联,如单纯写女子遭际 ,显得不着边际;而从比兴寄托角度理解,反而易于意会 。作者地位寒微,“内无强近 ,外乏因依 ”(《祭徐氏姊文》),仕途上不仅未遇有力援助,反遭朋党势力摧抑 ,故借菱枝遭风波摧折,桂叶无月露滋润致慨。他在一首托宫怨以寄慨的《深宫》诗中说:“狂飚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取譬与“风波”二句相似(不过“清露”句与“月露 ”句托意正相反而已),也可证“风波”二句确有寄托。何焯说这首无题“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和“重帏 ”首相比 ,“凤尾”首的寄托痕迹就很不明显,因为诗中对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的某些具体情事描绘得相当细致(如“扇裁月魄”一联),写实的特点比较突出。但不论这两首无题诗有无寄托,它们都首先是成功的爱情诗。即使我们完全把它们作为爱情诗来读 ,也并不减低其艺术价值。
-----------------------------------------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释:
刘郎 ,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 、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 ,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后人以此典喻艳遇。蓬山,即蓬莱山,泛指仙境 。韩寿 ,晋人,司空贾充的僚属,充每在家聚会 ,贾女从窗格中偷窥,见其貌美而爱之,与私通 ,充发觉后乃以妻寿。宓妃留枕:曹植《洛神赋·序》:“黄初三年,作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 ,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植过洛水时 ,忽见一女子来,赠所用枕。宓妃,传说中伏羲氏之女。
简析:
第一首是情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 。始从觉醒的甜梦中醒来觉得怅然若失 ,回忆起梦中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匆忙地写信给她。从借用刘郎的典故,显见今后要再会是几乎不可能了。第二首也是情诗 ,但比较隐晦、深沉而痛苦,结尾二句为千古佳句,引人共鸣 。
----------------------------------------------------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
1、画楼 、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 ,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
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
4、分曹:分组。
5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
闹。
6、鼓:指更鼓 。
7 、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 ,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
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 ,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 ,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 ,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
所谓“无题”诗 ,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属于寓言,有人认为都是赋本事
的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 ,只是不便说出
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
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 、评析:刘建勋
注释:
送钩 ,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 ,猜不中就罚酒。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东西让人猜。兰台 ,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
-------------------------------------------------
无题四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 ,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蓉 。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 ,
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
玉虎牵丝汲井回 。
贾氏窥帘韩掾少,
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 ,
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
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 ,时予以悼亡日近,
不去,因寄。
谢傅门庭旧末行 ,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
晋王羲之 文言文翻译
词目
探赜索隐
发音
tàn zé suǒ yǐn
释义
探:寻求 ,探测;赜:幽深玄妙;索:搜求;隐:隐秘。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
引用
《昭明文选》卷十七 ...探赜,顿精爽於自求 。自求於文也。楚辞曰:营魂而升遐。周易曰: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左氏传,乐祁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孟子曰... 《昭明文选》卷四十七 ... ,灵鉴洞照。应变知微,探赜赏要 。周易曰:君子知微知章。又曰: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日月在躬 ,隐之弥曜 。庄子曰:孔子围於陈、蔡... 《昭明文选》卷五十六 ...以就口食。周易曰:君子知微知章。钩深探赜,味道研机。周易曰: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又曰:夫易 ,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匪直也... 《全晋文》卷六十八 ...。呜呼!自三坟、五典 、八索、九丘,图纬六艺,及百家众流,罔不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乃命世立言,越用继... 《唐文拾遗》卷四十七 ...苟不立 ,悟亦何取。是故因迷以设问,凭悟而明解 。皇上聪明文思, 探赜索隐 ,雾?日朗,云开镜明,以为大赉四方 ,未为盛德,普济一世... 《全隋文》卷二十二 ...逾于许、郭,军府号为飞将 ,朝廷称为虎臣,领袖诸□,冠冕群俊, 探赜索隐 ,应变知机,著义尚训御之勤,立勋功事劳之绩 ,廊庙推其伟... 《全隋文》卷三十 ...,有怀乐上。窃惟灵应微远,无迹可寻。但理□□□ ,言由事发 。故 探赜索隐 ,更显法于将来;幽赞神明,亦了达于未悟。然则立德之美 ,... 《全三国文》卷四十二·魏四十二 ...敏而好古。以名臣门户,少长京师,而笃志博学 ,绝于世务,其意欲 探赜索隐 ,由此显名,当涂之士多交焉 。举孝廉 ,除郎中。年四十二而... 《全三国文》卷五十一·魏五十一 ...不可求,何异□兽不期,则不敢举气□足 ,坐守无根也。由此而言, 探赜索隐 ,何谓为妄?」(本集)◎ 嵇荀录(... 《全三国文》卷五十三·魏五十三 ...之没 ,夫岂不慨然!临豪杰而存惠子之间,运斧斫而思郢人之工,乃 探赜索隐 以叙雅操 ,使将来君子知庄生之迹,略举其志。埤之曰:...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三十八 ...景纬垂象,川岳成形 。挺生圣德 ,实禀英灵。神凝气秀,月角珠庭。 探赜索隐 ,穷几洞冥 。述作爰备,邱坟咸纪。表正十伦 ,章明四始。系...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四十五 ...五常,道光六行,得孔甫之具体 ,总姬旦之多才,延阁策府之奇书, 探赜索隐 ,东馆南宫之逸(阙二字)?奥穷源(阙三字)於(阙二字)...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五十七 ...毁,近推诸已,广以量人 ,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讨论之未究 。若令 探赜索隐 ,功齐於澄什 ,必皆深信笃敬,志均於名僧矣。师政学匪钩深... 《汉书》卷二十一上·律历志 ...流六虚之象也。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 ,准绳嘉量, 探赜索隐 ,钩深至远 ,莫不用焉 。度长短者不失毫氂,量多少者不失圭... 《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下,改元汉安。二月丙辰 ,诏大将军 、公、卿举贤良方正、能 探赜索隐 者各一人。秋七月,始置承华厩 。八月,南匈奴左部大... 《后汉书》卷九十三·志·律历下 ...率数生焉。参差齐之 ,多少均之,会终生焉。引而伸之,触而长之 ,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无幽辟潜伏,而不以其精者然。故阴阳有分 ,寒... 《晋书》卷五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 。呜呼。自三坟、五典 、八索、九丘,图纬六艺,及百家众流 ,罔不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乃命世立言 ,越用继... 《北齐书》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六·儒林 ...权会,字正理,河间鄚人也。志尚沉雅 ,动遵礼则。少受《郑易》, 探赜索隐 ,妙尽幽微 ,《诗》、《书》 、《三礼》,文义该洽,兼明风...
翻译:
晋代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 ,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 。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 ”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他想看你用笔的方法。”父亲见他小,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 ,我传授给你 。”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 。不到一个月 ,书法便大有长进。
原文: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儿之才也 。 ”父喜 ,遂与之。
不盈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 ,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此文出自唐·张怀瓘《书断》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书断》是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张怀瓘著。在张怀瓘的多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书断》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分上、中 、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 、能 ”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书断》是一部书法品评论著 ,全书一共有三卷 。该书初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成于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录皆古今书体及书家人名,各述其源流 ,定其品第记述颇详。
书前总序云:“辄欲芟荑浮议,扬摧古今,拔狐疑之根 ,解纷孥之结。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 。”概述了全书宗旨。
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 、小篆、八分、隶书、章草 、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 ,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赞,末为总论一篇,对各种书体的起源 、特点和发展 ,以及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尽行备述,从而,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般规律。
中卷与下卷 ,各以能书者分神、妙、能“—品”,每品亦各以体分 。共列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者,得十二人) ,妙品九十八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九人),能一百零七人(除各体重复者 ,得三十五人)。
前列姓名,后附传记,传中附录)十八人 ,所记周详,评论亦公,使人们能知人论世,明其品第 ,了解其特征和源流。书家神 、妙、能“三品 ”之目,实由此书所创 。
作者简介:
张怀瓘(生卒年不详),扬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 ,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开元年间,拜翰林院供奉,迁右率府兵曹参军。对自己书法十分自负 ,自称“正楷 、行书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书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
南宋学者陈思所著《书小史》称其“善正、行 、草书”。没有手迹存世。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
关于“李商隐《无题》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7-93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李商隐《无题》》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商隐《无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商隐《无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李商隐《无题》 文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