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民国五年是哪一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民国五年是哪一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民国五年是1917年 。
中华民国历与公元对照表:
元年 1912年
二年 1913年
三年 1914年
四年 1915年
五年 1916年
六年 1917年?
七年 1918年
八年 1919年
九年 1920年?
十年 1921年
历书改革为“阴阳合历通书 ”。孙中山先生提出用西历,就是现在的公历。于是,黄历中又增加公历的内容 。
古时历书系由钦天监发布 ,民国之后则是由五术、择日师排出“通书”,各地命相师可挂上各家堂号另行出版。
私人的书局也开始印皇历,有人就借用轩辕黄帝的“黄”字 ,把“皇历 ”改叫“黄历”,也叫“时宪书”,进而演义成黄历是由轩辕黄帝创制的。但其实这只是后人的编造 。
扩展资料:
当代
千馀年来 ,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丝毫未见遭时代淘汰的迹象。即使民国成立以后,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冲击之下,通书也仍持续发行 ,实在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异数。台湾的黄历、通书大约三分之二都宣称是从两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继成堂 ”通书传承而来;香港流行的源头则是广东“崇道堂”罗传烈通书 。
不少现代人对黄历有很深的依赖。学者认为,黄历流行千年反映了华人因为生活的不确定性。通书中包含了大量与吉凶趋避或生活礼俗相关的内容,虽然在每一时代里,它都属于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出版物 ,但因中国人对择吉思想的笃信,导致选择术得以在时空上长期制约了社会中的许多活动 。
故有关通书或黄历的研究,除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了解术数在社会中的传递方式和其影响的层面之外 ,我们也有很好的机会把它变成一把开启了解古代通俗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门的锁钥,值得学界和民政当局给与较多的关注。
天历的太平天国历法
你好,是这样的:
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 ,据汪曰桢《历代长术考》 、朱文鑫《历法通志》、毋苟先生《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三书记载,有115种。
1、黄帝历
2 、颛顼历
3、夏历
4、殷历
5 、周历
6、鲁历
7、历术甲子历
8 、太初历
9、三统历
10、四分历
11 、七曜术
12、乾象历
13、黄初历
14、太和历
15 、景初历
16、泰始历
17、刘智历
18 、乾度历
19、通历
20、永和历
21 、三纪甲子历
22、玄始历
23、永初历
24 、三宣元历
25、既往七曜历
26、元嘉历
27 、建元历
28、大明历
29、景明历
30、神龟历
31 、正光历
32、兴和历
33、大同历
34 、九宫行答历
35、七曜律历
36、天保历
37 、北周历
38、灵宪历
39、天和历
40 、刘孝孙历
41、甲寅元历
42、孟宾历
43 、大象历
44、开皇历
45、七曜新术
46、张胄玄历
47 、皇极历
48、大业历
49、戊寅元历
50 、符天历
51、麟德历
52、经纬历
53 、光宅历
54、神龙历
55、九执历
56 、大衍历
57、千岁历
58、七曜历
59 、至德历
60、五纪历
61、正元历
62、观象历
63 、宣明历
64、崇元历
65、万分历
66 、永昌历
67、正象历
68、调元历
69 、中正历
70、齐政历
71、明元历
72 、钦天历
73、应天历
74、乾元历
75 、至道历
76、辽大明历
77、仪天历
78、乾兴历
79 、崇天历
80、明天历
81、奉元历
82 、十二气历
83、观天历
84、占天历
85 、纪元历
86、大明历
87、大明历
88 、统元历
89、乾道历
90、淳熙历
91 、知微历
92、乙未元历
93、五星再聚历
94、会元历
95 、统天历
96、开禧历
97、西征戊午元历
98 、淳佑历
99、会天历
100、万元历
101 、成天历
102、本天历
103、授时历
104 、宝鉴历
105、回回历
106、大统历
107 、圣寿万年历
108、黄钟历
109、西域历
110、新法历
111 、晓庵历
112、顺治历
113、时宪历
114 、癸卯元历
115、天历
现在所说的“农历”,是顺治二年颁行的由汤若望等人编制的《时宪历》 ,它后来有两个修订版本。一是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历象考成》编成后用该书中所译第谷的数据做岁实来修订,叫做《甲子元历》;二是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 ,以雍正元年(癸卯,1723)为元,用牛顿的数据做岁实来修订,叫《癸卯元历》 。以后的若干小修订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说 ,现在所说的农历叫时宪历,是合适的说法。例如现在民间还有人将历书叫时宪书
天历以节气为制历的基本法则,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 。这是天历对夏历革命的方面。但是 ,天历对夏历的构成的个别部份,却还有继承的地方,也有借用的地方。所以要明白天历的各个构成部份的来历 ,还须对它进行分析的研究 。天历的内容可以分析如下:
节气(如「立春」)
岁实(一年日数三百六十六日)
年名(如「癸好」)
月名(如「正月」「二月」)
月建(如「甲寅」)
日名(如初一「壬寅」)
日宿(如初一壬寅「牛」)
月宿(如正月建甲寅「牛宿」)
礼拜(如初三甲辰虚「礼拜」) 节气是太阳历的骨干,太平天国创制天历,采用节气作为制历的基本法则 ,这是最有见解而能掌握到关键性的地方。中国历术上有「朔」与「气」之分,朔系太阴关系,每月朔望 ,都从太阴而定;气为太阳关系,每年节气,都从太阳而定。因中国历术是从冬至起算,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 ,以冬至为代表,所以称节气为气 。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中国古代历法采用的叫做「恒气」,就是把岁周匀分为二十四等分 ,每一节气占全年日数二十四分之一,约一五·二一八七五日,即十五日有奇 ,所以又叫做「平气」。到清代顺治二年(一六四五年)颁行时宪历,始改用「定气」注历,以太阳实到之时为准 ,如冬至前后,十四日有奇为一气,夏至前后 ,十六日有奇为一气,其馀节气也各不同,故各节气的日数不平均 。太平天田制历,为求平匀整齐起见 ,故定节气不有定气,而用恒气。
天历采用恒气,又因调剂十二个月的单双数便于记忆 ,故对自汉以来的分配法稍有变动。汉代人推恒气,以四年为一组,因每一气的日数是一五·二一八七五 ,二十四气在一年后,还有奇零,必到四年然后成为整日 ,周而复始。今将古四分历的恒气日数,与天历对照如次:
古四分术的恒气,四年里面 ,气与气的距离日数不同 。例如流沙坠简著录的西汉永光五年壬午(前三九年)历谱,有冬至及立春的注入。
十[一]月辛丑朔小巧玲珑十日庚戌 冬至
十二月庚午朔大 七日丙申 立春
此时所用为太初历,在“午 ”、“戌” 、“寅”年,应查第二年一行的日数 ,惟冬至以后,属于下年,在“未 ”、“亥”、“卯”年 ,应查第三年一行的日数。第三年由冬至到立春,共四十六日(第一 、二年都四十五日),永光谱由庚戌至丙申正距四十六日 。所以古代用恒气都很严格。天历要在一年里面使恒气各有固定的日数 ,就难再求同古代恒气那样的准确了。
知天历所定一年的恒气与古不同,天历的节气当更不能与清咸丰时用定气的时宪书各节气全合,但其关系究如何 ,亦不难由推算而知 。今试推清咸丰元年、二年的定气冬至及立春如下:
清咸丰元年 十一月初一日 壬子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四七九 冬至 下午五时三十六分
公元一八五一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 十一月十八日 冬至早一日
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五日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立春 下午十时二十九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清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丁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四四 冬至 下午十一时二十八分
公元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冬至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冬至
清咸丰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壬寅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八八九 立春 上午四时二分
公元一八五三年二月四日 立春
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正月初一日 立春
天历的历元,可以说是壬子二年的立春日,这一天确是一个定气的立春日。事有凑巧 ,癸好三年的立春日,也遇到了定气的立春。这可见太平天国编排天历是开始于壬子二年,其出发点的立春日,是借用了当时时宪书及阳历的定气立春 ,确与天象相合 。而二年的立春,距三年的立春,事实上也恰是三百六十六日。但这仅是闰年的现象 ,并不是年年同这样,故向前推辛开元年的立春即提早一日(通常系阳历二月四日立春),向后推甲寅四年的立春已错后一日 ,以后约每四年增加错后三日。于是到己未九年遂有「四十年一干」的修订办法 。兹再将太平天国十九年间的立春日与阳历对照如下〔一〕:
由此表可见天历的编排开始于壬子二年,这年立春与天象合,即定气的立春日。辛开元年乃逆推的 ,故冬至及立春日都错前一日。甲寅四年则错后一日。以后每遇阳历闰年的次年,即少错一日,因阳历闰年 ,同是三百六十六日 。 以一至三十或二十九,定每个太阴月的次序,也始于汉代。周、秦以上,但以干支做日名 ,不记日次的数字。干支纪日,是中国古代一种优秀的文化,其起源很古 ,究在何时,尚不可考,而就可以确切指定的殷代甲骨文材料来看 ,己有悠久的历史,为世界各国所无与比伦的 。在库 、方二氏所藏甲骨文字第一五九五版,所记为殷武丁二十九年 ,殷正十二月十五日庚申夜的月全食,相当于公元前一三一一年儒略历的十一月廿三日,儒略周日一二四二九0七。从这一回月食的那天庚申算起 ,到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丙子,儒略周日二四一九四0三,确实可靠,相续不断 ,而又一天不误的干支纪日,已用了三千二百二十二年,一百一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七日。若从盘庚迁殷算起 ,则有一百二十一万多天 。这种长久的纪日法,实属可惊。若再上推,自更邈远。干支纪日原来与迷信没有关系 。当殷、周时代 ,还仅以干支为日名,绝没有阴阳五行吉凶祸福的说法附会其间,汉以后乃逐渐增入许多迷信 ,到了清代的时宪书,可谓集其大成。太平天国制作新历的另一目的即在于破除迷信,所以把历书里面一切迷信说法一举而廓清之 ,真可说是二千年来历书上一大快事。但是,太平天国却保留有价值的干支纪日的旧法,就用干支来做日名 。以干支为日的代表记号,一复古代干支纪日的本象 ,这是太平天国批判接受过去文化具有识力的地方。至于天历中的干支纪日,也还是承继自古流传的顺序赓继而记录的。太平天国创制的壬子二年新历,不但年名、月名、月建沿袭时宪书 ,日的干支,也同样是因袭时宪书。一个干支是一日的名,这一日 ,在久远而庞大的时间线上,有它固定的一点,这一点是不容移动的 。这不但有儒略周日可证 ,二十八宿与节气也都可作证的。天历创始日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新历与儒略周日对照如下:
壬子二年 正月初一 丙申
儒略周日 二三九七五二三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初一壬寅牛 立春
初二癸荣女
初三甲辰虚 礼拜
初四乙巳危
初五丙午室
初六丁未璧
初七戊申奎
初八己酉娄
初九庚戌胃
初十辛开昴 礼拜
十一壬子毕
十二癸好觜
十三甲寅参
十四乙荣井
十五丙辰魁
十六丁巳柳
十七戊午星 雨水礼拜
十八己未张
十九庚申翼
二十辛酉轸
二十一壬戌角
二十二癸开亢
二十三甲子氐
二十四乙好房 礼拜
二十五丙寅心
二十六丁荣尾
二十七戊辰箕
二十八己巳斗
二十九庚午牛
三十辛未女
三十一壬申虚 礼拜
献历本章对造历的理法和对旧历书的革命作了扼要的说明。接着便是日历,从正月起至十二月,接月编排 。它的内容至为简明:数字和干支是记日序。二十八宿是记礼拜。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 ,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日,所以在正月初一下记明「立春」二字 。雨水是每年第一个「气」,立春与雨水距离十六天,所以在正月十七下也记明「雨水」两字。凡二十八宿排到房 、虚、星、昴那一天就是礼拜日。正月初三排到虚 、初十排到昴、十七排到星、二十四排到房 ,正是礼拜日,所以都在下面注明「礼拜」二字 。「壬寅」「癸荣」等是干支,干支纪日 ,自殷代行使起,相续不断,而又一天不错 ,所以天历把它保留下来。至于旧历书上一切吉凶宜忌 、生克休咎等迷信思想,尽行删去。又太平天国以「丑」音近于丑,乃改为「好」;「亥」音近于害 ,乃改为「开」;「卯」音近「没」,广州糸方言,没作没有解 ,乃改作「荣」 。东王杨秀清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说:「干支内名号,因以声音不雅,故为改之」便是。又因「鬼」字是太平天国忌讳的字,所以把二十八宿中的「鬼宿」改为「魁宿」;因避东王杨秀清讳 ,乃把清明节写为菁明节。这是天历用字不同的地方。到己未九年后,又命史官作月令,把每年节气、草木萌芽都记录起来 ,附在第二年的同一月份日历之后,以供农民耕种的参考,如辛酉十一年四月份日历后附庚申十年四月萌芽月令记道:
立夏一南方地暖 ,落贰造谷种,落番薯秧,种膏〔高〕梁粟 。
立夏二种白豆 ,北方地寒,亦有至此日始落谷种。
立夏三种油麻
立夏四北方地寒,始种包粟。
立夏八金银花开 ,芍药花开 。
立夏九种青蓝。立夏十 种黄麻。
立夏十四下雨 。
小满一北方地寒始插田。乙天的基本法则
关于“民国五年是哪一年?”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7-941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民国五年是哪一年?》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民国五年是哪一年?”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民国五年是哪一年?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民国五年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