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城西湖的水患治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城西湖的水患治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城西湖水患,首为淮水倒灌 ,次为淮河高水位时内水得不到外泄,形成内涝 。而城西湖内水与外水几乎涨落同期。
第一次见于记载的是明万历末年,关洲口水涨。倒灌入湖 。以后,筑堤以防淮 ,堵塞了内水外泄诸口,湖内海拔18~19.5米高程的低洼处,则终年积水。民国20年(1931)最高水位19.3米。
民国27年(1938) ,黄河花园口决口,黄水从正阳关下汇入淮河,倒灌正阳关以上数十里 ,连续13年,河道淤塞,水位抬高 ,湖水无法外泄,几乎年年都有水患。建国后,新河口几个年份淮河最高水位为25.51~26.67米(民国20年(1931)最高水位25米) ,湖内最高水位达22.15米(不蓄洪),沿湖周围常形成涝灾 。
1966年,城西湖围垦后,湖底高程18米左右地区被开垦成耕地 ,蓄水区被逼至沣河桥以南20米高程左右的小片地方(原面积的1/4),湖内最高水位达24米,常年平均较垦前抬高1.69米 ,使沿岗约10万亩耕地常受内涝淹没。官塘圩 、四清圩、临沣圩、朱塔圩 、井庄圩、青年圩等圩区,原来在无淮水倒灌情况下年年可以保收一季或午秋双收,围垦后则常年淹没。 根据城西湖水患特点 ,在治理上也采取两种方法:一是修筑淮河堤防,防止淮水倒灌;二是疏浚内河,在入淮口修涵闸 ,疏导内水入淮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开始筑关洲口土埝20道,积长4400余丈 ,是第一次见于纪录的防淮工程。十三年重修。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县钱以铨大修,都以防淮为主,未及内水,也仅只关洲口一处 。并且堤身单薄 ,旋筑旋毁。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知县刘吉清等请求国库拨款,修筑西起三河尖的北河口 ,东到任家沟口的长淮大堤,并疏浚挖深内河3道。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县人倡议疏浚城西湖内的沣河河道 。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知县李澄清疏浚自沣河桥起至新店埠义成台止50余里的河道 ,二十四年(1844)完工,内水可由任家沟口和新河口分流入淮(注:新河自临淮至新店埠老坝头北。原为小溪流,不通舟楫 ,宋建炎后激流冲击,水势渐大,遂成新河 ,从老坝头附近入淮)。咸丰初年,太平军、捻军起义势力已到达霍邱;治湖之事,暂时停顿 。
从雍正七年到咸丰初,无论筑堤、浚河 ,均以防止淮水倒灌为主,不涉及其他方面。因为城西湖洪涝同期,是治理上一大难题 ,所以防洪与排涝很难兼顾,工程效益不显著。因此治湖又涉及到导淮。
自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溃决,水灌洪泽湖 ,到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黄河北移故道,经过170余年,造成淮河中游(含霍邱)常发水灾 ,于是导淮议起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江督曾国藩奏设导淮测量局(未行)。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江苏省咨议局长张謇 ,再次提议导淮。民国4年(1915)安徽省设皖北水利测量局,进行测量 。民国17年(1928)设导淮委员会,从此本县治理西湖与治淮结合起来。
民国4年(1915),安徽省议员 、霍邱县人蒋紫攀提议修筑霍邱淮堤 ,指出:“霍邱淮堤始修于清朝乾隆年间,代远失修,应筑新堤。颍上已修北岸 ,南岸不修,水势南侵,则以邻为壑 ” 。民国6年(1917) ,倪嗣冲督皖,拨赈款兴筑西湖淮河长堤,西起三河尖 ,东到溜子口长160华里,并堵塞龙窝口、新河口等支口,以防淮水。内水由任家沟口排除。湖内18~20米高程的低洼区作为常年积蓄内水区 。无淮水倒灌 ,湖内20米高程以上地区皆可保收。
民国20年(1931),淮水大涨(三河尖水位29.95米、新河口25米 、正阳关24.62米),冲决长堤29处。水灾过后,在治淮与治理西湖问题上有两种争议:“治本 ,疏淮并城西湖之子河,则西、北两湾皆为膏产,疏沛 ,则城东湖永无水患;治标,进行修堤堵塞”(民国20年(1931)((霍邱县水利堤工显示图说》) 。
此后,遂有以工代赈之议。国民政府设立救济水灾委员会 ,筹办工赈。民国21年(1932)10月成立安徽水利工程处,霍邱县筹设工程委员会(后改水利工程总队),民国22年(1933)冬正式建立。民国23年(1934) ,分霍邱西湖长堤为全淮堤工程第三段(《淮系各县水利调查》) 。
自西湖淮堤建成后,原有各口次第堵塞,内水宣泄不畅。民国25年(1936) ,韦立人(从芜)任西湖垦务专员,借贷款在任家沟口建万民闸一座,在新河口建万户闸一座。由于工程质量差,万户闸当年即被洪水冲毁 。
民国27年(1938) ,黄河决堤南侵,由沫河口入淮,淮水暴涨 ,西湖淮堤数处决口。民国28年(1939),霍邱县成立工赈工程总队,担负复堤工赈任务。以后黄水流经淮河13年 ,西湖淮堤经常溃决,西湖水灾连绵不已 。
1958年,在临淮岗兴建临淮水库 ,整个西湖纳入库区,以支持淮北稻改。1962年停工,只完成深孔闸、浅孔闸 、引河。后来为保证西湖能蓄能排 ,平整引河堆土代替下格堤(原堤在水库开工时拆除),并在引河与任家沟交叉处兴建排水涵闸(新河涵),排泄湖内积水 。
1963年夏,内湖水位高程22.13米 ,新河涵规模小(3孔5×3.4米),不能及时排水,影响秋种。同年冬在临淮岗东侧兴建一座7孔泄水闸及引河 ,1964年5月停工,只完成部分土方。1965年冬,改建原临淮岗水库深孔闸作为西湖泄水闸 ,堵闭新河口至深孔闸引河,开挖陈湖嘴至七里锥排水道 。1966年春完成。该期工程,除1958年到1962年做为临淮岗水库工程建设外 ,其余年份仍以“蓄泄兼顾”,以保证淮河下游安全为主导思想。在湖内保留19米高程以下地段为常年积水区,20~22米高程地段保午争秋 ,22米高程以上地段确保午秋丰收(非蓄洪年份)。
城西湖经过治理以后,自1951年到1966年的16年中,除1954年蓄洪外,沿湖周围耕地有12年午秋双收 ,3年(1956、1963、1964年)午季保收 。蓄水区每年捕捞300~400万公斤鱼虾及其他水产品(治理工程详细情况见《霍邱县水利志》)。
1966年围垦以后,蓄水面积减少四分之三,水位抬高 ,内涝加大,原较低洼的老圩约2万亩被常年淹没。南部5个湖汊湾地,民圩22.5米高程左右的耕地约8万亩 ,经常受涝 。年年汛期都要防洪排涝,秋冬又要复堤堵口。年复一年,劳民伤财 ,治理成效甚微。
关于“城西湖的水患治理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8-1030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城西湖的水患治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城西湖的水患治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城西湖的水患治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城西湖水患,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