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鸠摩罗什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鸠摩罗什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鸠摩罗什简介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为中国佛教中重要的译经师,是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其名在古籍中又有作:究摩罗什、鸠摩罗什婆 、拘摩罗耆婆 ,略称为:罗什、罗什、什,又可用其梵语名称之意译「童寿」 。他是出生在中亚一带的小国,大概是今日新疆库车一带。其生卒年在古籍记载中有出入 ,大抵上是生于公元三世纪中叶前,卒于四世纪初。除了被誉为伟大的译师,他亦被尊为中国三论宗的创始人 。三论宗是以研究龙树(公元2世纪)所著的《中论》 、《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主 ,而这三部论书的译者就是鸠摩罗什。
其父名为鸠摩罗炎,而母亲则是龟兹国王的妹妹。鸠摩罗什在七岁之时就随母亲出家,而出家后先接触佛教各类的学说 。他先从当时有名的医生耆婆( Jīvaka ,生卒年不详)和僧人盘头达多(Vandhudatta,生卒年不详)等人学习各类的经典和知识。其后再到沙勒国跟随有名的译经家佛陀耶舍(Buddhaya?as,约公元四——五世纪人)学《毗婆沙》、《四分律》、世间法术和各类学说。在接触到须耶利苏摩(SuryaSoma,生卒年不详 ,当时有名的高僧)之前,鸠摩罗什专注于「说一切有部」的学说,而其后则开始转向大乘佛教当中的空观思想进行研究 。在罗什三十岁之前 ,其声名已广为流传,甚至还传到了当时前秦(公元350年-公元394年)地区。
为了迎请这位有名的西域僧人鸠摩罗什到中土,前秦苻坚(公元338年-公元385年)特遣将领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带兵攻陷龟兹国。然而 ,在吕光劫持罗什,返程回前秦之前,苻坚已被杀了 。吕光就在凉州占地为王 ,而由于吕光本身并不信仰佛教,所以罗什在这十七 、八年中成为阶下之囚。在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战胜吕光,夺回罗什之前 ,罗什在凉州学会了中土语言(秦言),也对中土佛教有相当的认识。姚兴在公元402年时,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并在西明阁和逍遥园设立译场。从这个时候开始,鸠摩罗什便开始把大量的佛经翻成当地的语言 。
根据佛教藏经目录的记载 ,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典有多达是三百八十四卷,而此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中相当少见的多产译者。罗什所翻译的经典涵盖了经、律、论,分别有《般若经》 、《维摩诘经》、《四分律》、《成实论》 、《十住毗婆沙论》等。其所主持的译经场有千人之多 ,而他的学生和弟子们亦在译经场中帮忙,或负责润文、或为笔受 。这些从鸠摩罗什学习的出家人颇多为一时才俊,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僧肇、道生、道融 、法和、僧睿等。
除了留下大量的翻译作品 ,鸠摩罗什与弟子们对于《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结集在《注维摩诘经》中。另外《大乘大义章》就是收录了他与中国南方庐山慧远(公元334-416年)之间对于法义的讨论 。在罗什的译作之中,《大智度论》之作者是否为龙树曾在学界中引起广泛的讨论。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说法:《大智度论》之作者不是龙树,而是可能鸠摩罗什本人。
作为中国译经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 ,典籍中还记载了罗什许多神奇的事迹 。由于罗什曾被迫娶妻,而为了避免弟子们效仿,他借着某次因缘若无其事的把整碗的针吞下 ,并告诫弟子们「除非有一样的修为,否则绝不可学罗什那样娶妻。」另外,还有个传说来表彰罗什翻译之优美。在罗什圆寂之前,他自己曾说到 ,若他的翻译是无误的话,那么在火化之后,他的舌头是不会坏的 。根据故事的说法 ,罗什在荼毗(火化)之后,舌头真的是完好如前。
综观鸠摩罗什之一生,为佛教译经事业贡献良多 ,所译经典影响深远,如佛教一些广为人知的经典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阿弥陀经》 、《妙法莲华经》等,时至今日仍是以鸠摩罗什的汉译本最为流行。
据《佛光大辞典》所载
第一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九十天 ,在阿阇世王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 ,举行第一次结集,故称为五百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此次结集,据五分律卷三十 、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等载,系由阿难诵经(修多罗或法藏)、优婆离诵律(毗尼藏) ,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 。此一说法,为史学界所普遍认为较可信者。另有还有诸种说法 ,如:据大智度论卷一○○ 、金刚仙论卷一等载,迦叶于耆阇崛山结集小乘三藏之同时,文殊、弥勒等于铁围山 ,与阿难共同结集大乘经典,此称铁围山大乘结集。然此说疑系大乘佛教兴起后之传说 。(因此一般汉传大乘佛教也很少使用此种说法,一般皆采用七叶窟结集为第一次)
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 ,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 ,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七百集法 、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 。
第三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二百三十六年 ,在阿育王之护持下,一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 ,举行第三次结集。此次结集以经、律、论三藏为主。目犍连子帝须并自撰‘论事’,对当时外道之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结集后,选派一批比丘至恒河流域以外之地区 ,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 。第一 、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方。
基本到此为大小乘所共认的比较大的三次结集 ,后来佛教传播各地,各国、各地也都进行过结集
如:
第四次结集:有北传、南傅二说。(一)北传佛教有二种记载:
(1)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 ,说一切有部僧迦旃延子往印度西北之罽宾国,召集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进行结集,马鸣菩萨笔之为文,撰成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毗婆沙(即大毗婆沙论)百万颂 。(2)依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 ,佛陀入灭后四百年,于迦腻色迦王(梵Kaniska )护持之下,以胁尊者 、世友为上首 ,聚集迦湿弥罗国(即罽宾)之比丘五百人造论解释三藏,先作邬波第铄论十万颂,解释素呾缆(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 ,解释毗奈耶(律)藏;后作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论)藏;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 ,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此二说以后者较为可信。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大史’等之记载 ,谓第四次结集系于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统治期间,于马特列村之阿卢迦洞(阿卢寺)举行,罗希多大上座主持,五百比丘参加 。会中诵上座部佛教三藏 ,修订三藏注释,重新安排经典次序,写成第一部巴利文三藏及僧伽罗文注释。 第五次结集:据巴利‘教史’第六章、缅甸史等之记载 ,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Mindon, 1853~1878 在位)召集二四○○位高僧 ,于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国王为护法人。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之同异 ,共同合诵,经过五个月完成 。更将结集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二九块方形大理石上 ,竖立于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今尚存于曼德勒古都。 第六次结集: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Visakha Day,世界佛陀日) ,缅甸佛教于国家赞助下,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之意义,在于团结佛教徒 ,增进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缅甸独立国之地位 。结集地点位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岗上,建筑仿效印度第一次结集时之七叶窟。此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之七二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 ,并广采锡兰 、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结集完成 ,印刷流通 。此次结集并邀请南传各国比丘参加,北传国家比丘亦受邀观礼,费时二年多 ,至一九五六年(佛历二五○○年)之卫塞节完成。
关于“鸠摩罗什简介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8-118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鸠摩罗什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鸠摩罗什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鸠摩罗什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鸠摩罗什简介 鸠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