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有什么典故?”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有什么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 ,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 ,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 ,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 ,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 ,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 ”“你要记住 ,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 ,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 ,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 ,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 ,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 ,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 ,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 ,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 ”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 ,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 ,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 、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 ,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 ,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 ,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 ,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 ,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 ,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 ,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 ,请您多多指正。”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 ,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 ,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 ”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 ,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 ,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 ,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 ,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 ”字笔诀 ,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 ,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 ,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 ,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 。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 ,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 ,他们早听说郗**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 ,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 ,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 。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像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 ,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 ,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 ,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 ,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 ,就回去了 。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 ,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 ,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 ,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像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 ,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 。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 ”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 ,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 ,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 ,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 。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 ,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吃饺子 一天 ,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 ,热闹非常 。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副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 ,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 ,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 。——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 ,竟能如此夸口?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 ,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 ,“小鸟”就停飞了 。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 ,准确无误。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 ,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 ,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 。顿时,清香扑鼻 ,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一顿饱餐之后 ,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 ,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 ,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 ,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 ,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 ,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 ”听了这话 ,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像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 ,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 ,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 ,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话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羞愧难当 。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卖当 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 ,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 ,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 ,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 ,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 ,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 ,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 ,渐渐睡去 。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 ,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 ,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 ,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 。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 ,少一个子儿也不当。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 ,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 ,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 ”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 ,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 ,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 ,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 ,又可以上路了。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 ,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 ,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 ”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 。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到了苏州 ,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 ,以为他是个疯子 。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 ,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 ,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 。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 ,100 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 ,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 。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 ,没能救出那个当字。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 、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 ,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 ,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 ,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 。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 ,生意从此也非常热闹。从那以后,杭州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原文: 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 ,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 ,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 ,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 、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 ,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 ,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 ,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 ,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 ,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 ,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 ,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 。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 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 ,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 ,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 。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记下来 ,并且把他们所作的诗抄录下来。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也两样,但是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 ,那情景还是一样的。后代阅读的人,也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及草书著名 。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有“小圣 ”之称。又与张芝 、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
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 ,与张芝、钟繇 、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 。谢安: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晋书》引)王羲之:此儿后当复有大名。(《晋书》引)。
人物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 ,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 、诗人 ,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人物评价:
谢安: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晋书》引)
王羲之: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晋书》引)
萧衍:绝众超群 ,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古今书人优劣评》)
袁昂:①张芝经奇,钟繇特绝 ,逸少(王羲之)鼎能,献之冠世 。四贤共类,洪芳不灭。(《古今书评》)②王子敬书如河 、洛少年 ,虽有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古今书评》)
李嗣真:子敬草书 ,逸气过父 。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 ,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而正书、行书,如田野学士 ,越参朝列,非不稽古宪章,乃时失体处 。旧说称其转妍,去鉴疏矣。(《书后品》)
岑宗日:较其父风 ,但恨乏天机者,献之也。(《书史会要》引)
关于“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有什么典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山晴]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8-1321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山晴”!
希望本篇文章《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有什么典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有什么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关于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有什么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