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求苏轼简介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求苏轼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 ,词,赋,散文 ,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 、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 ,神宗时期曾在凤翔 、杭州、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 ,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 、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 、儋州。大赦北还 ,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人称“苏东坡 ” ,号“东坡居士”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
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佑二年(1057年) ,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 ,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 ,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 ,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 ,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 ,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 ,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
宋四家苏轼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 ,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 ,属文日数千言 ”,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 ,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 ,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 ,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 ,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 ,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 ,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 ,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 、湖州等地 ,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 ,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 ,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 ,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懒,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 ,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 ,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 ,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 ,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 ,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 ,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 ”不过一丘之貉 ,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 ,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 ,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 ,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 ,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享年六十四岁。
《欧阳询化度寺碑》欧阳询(五五七——六四一),字信本,湖南临湘人 ,少时敏悟博学,隋朝时为太常博士。唐高祖时累擢给事中,后累官至至银青光禄大夫 、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封渤海县男,世称『欧阳率更』 。书学二王,于正见险绝 ,自成一体,人称“欧体”。与虞世南、褚遂良 、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欧体特点主要是瘦硬和险绝 。瘦硬系初唐风,杜甫曾盛赞『书贵瘦硬方通神』 ,险绝有别于二王中庸书风,更多的是六朝瘦字方法。世传欧书大篆、小篆、章草 、隶、行、飞白 、草、楷八体尽能,唐张怀瓘评:『八体尽能,笔力劲险 ,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 。』唐李嗣真《书后品》记『欧阳草书,难于竞爽 ,如旱蛟得水,毚兔走穴,笔势恨少。』宋苏轼推重欧书小楷 ,题:『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宁米芾喜爱欧书草书 ,云:『暮少年草书,精彩动人 。』欧书八体中,目前能见仅楷、行二体。流传下来的楷书代表作有《皇甫君碑》、《化度寺碑》 、《九度寺碑》、《九成宫碑》、《虞恭公碑》 、《房彦谦碑》等 ,行书墨迹《张翰贴》、《梦奠帖》、《千碑字文》等。
《化度寺碑》,全名《化度寺帮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六三一)立,楷书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 。原石早佚 ,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比《九成宫碑》晚一年。据史记载,欧阳询年少时 ,笔势尚弱,及晚益壮,体力完备 ,奇巧间发,盖由学而致之。晚年楷书以《九成宫》 、《化度寺碑》为最 。元赵孟頫跋:『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干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记:『赵子固以欧阳率更《化度》、《泉》为楷法第一。虽不敢为然 ,然是率更碑中第一 。而《化度》尤精紧,深劲,主角外露失之于温润;或刻意用笔规范 ,严谨内层,结体似呆板失之于奇趣。
关于“求苏轼简介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cshi/202508-968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求苏轼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求苏轼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求苏轼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苏轼(1037年1月8日-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