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昆曲《长生殿》的艺术之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昆曲《长生殿》的艺术之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摘要:清初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通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其独特的结构,向世人再现了传奇的“帝妃恋 ”的故事。《长生殿》结构缜密,有戏剧的回环,但绝不突兀,娓娓道来。此外,其悲剧之美体现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喟叹 。本文从民族音乐剧本赏析的角度,分析《长生殿》在至爱 、结构和悲感之美三方面的魅力。
关键词:《长生殿》、至爱至美、结构 、悲剧美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传奇,是昆曲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 ,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 ,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长生殿》的洪升原作有五十折,此本由顾笃璜精选其中二十八折,围绕着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 ,上、中、下三本,需7个半小时才能演完。上本,集中于唐明皇 、杨贵妃的钗钿情缘;中本,叙说杨贵妃由极宠至极悲;下本则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月宫重会 ,圆满终场。
一、《长生殿》的曲词、结构之美
《长生殿》的曲词优美,清丽流畅 、刻画细致、抒情色彩浓郁 。例如《弹词》一出中,转调货郎儿九支曲子 ,低回深郁,曲折动人。而随着人物身份的不同,《长生殿》曲词的风格也多有变化 ,如前面抄录李龟年流落江南时所唱的一支曲子,别有一种苍凉的感觉;而剧中几支民间百姓的唱词,则大多偏向于通俗风趣。[]在戏曲艺术中 ,剧本为一剧之本,它是演员表演、舞美排场、唱腔音乐创作的基础和依据。昆曲早年在唱腔音乐中的填词 、谱曲是“二位一体”的同步构建,剧作者本身既是文学家 ,又是音乐家,当文学脚本完成,选用什么宫调套数、选用什么曲牌唱腔,也就同时完成了 。而《长生殿》则不然 ,却是由两位大家合作完成。《长生殿》中一批优秀的折子戏,是因为有着一套又一套动听的“曲牌体”唱腔音乐,而成为该剧的“灵魂 ”。昆剧是因为有了像《长生殿?弹词》的唱腔名段 ,而有了当时“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民间演唱昆曲《弹词》唱段“不提防余年值乱离”的盛况!这正是戏曲、“戏 ”和“曲”:戏是大千世界,曲乃半壁江山 。
该剧结构奇巧。作者将李 、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而有条不紊 ,在布局和结构上也安排得很巧妙。一方面从《定情》到《密誓》,他们的爱情在发展;一方面从《贿权》到《陷关》,安禄山慢慢酿成大祸 。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 ,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 ,这正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二 、《长生殿》中至情至爱的体现
在《长生殿》中主要展现给读者的是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至美至爱的情感故事。《长生殿》毕竟是在历史上对于李杨爱情的书写,因此洪升也是遵照了历史的过程,但是对于历史上所说的杨玉环与安禄山和寿王瑁的感情却是经过了美化的手法 。洪升通过对杨玉环的爱情进行艺术手法的净化使得她与李隆基的感情变得至善至美。杨玉环和李隆基的感情从定情到后来的密誓,从一开始李隆基的不专一到后来情感的专一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杨玉环因为李隆基对他姐姐虢国夫人暧昧 ,导致杨玉环吃醋忤逆圣上,最后茶饭不思,断发以显示对李隆基的思念之情到杨玉环指责李隆基感情不一 ,竟也没有受到李隆基的责罚。这些种种都体现出了李杨之间不一般的关系 。
在文章中,作者还描写了李杨的共同爱好,写出了李杨之间并不只是因为美色而牵引。虽然在小说的一开始 ,双方都只是看中彼此的特色,杨玉环的美色,李隆基的权利 ,但是随着逐渐的熟悉了解,他们得到了心灵上的共鸣,真正的爱上了对方。杨玉环曾经为争宠所作的一曲《霓裳羽衣》曲至今广为流传 ,也得到了李隆基的赞美和佩服 。所以李杨的爱情在外在的基础上还包含了对于各自才能的欣赏,成为彼此喜爱事物上的知音。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情不仅是看中了杨玉环的外貌,其实也是对杨玉环内在才华的欣赏,使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而在《长生殿》这本书中并不是将杨玉环的才能简单的略过 ,而是着重描写了她的才能,并且也对杨玉环的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
对于李杨爱情的考验主要是在《埋玉》这一段中,充分体现了李杨双方愿意牺牲自己而拯救对方于危难之中的情谊。也是对李杨爱情专一的良好体现。
三、《长生殿》中体现的悲剧之美
《长生殿》巨大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辞和音韵,也不仅在于使得本已日落西山的昆腔演出也再一次掀起高潮,使当时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而在于透过爱情悲剧所抒发的强烈的遗民思想更引发了当时普遍存在家国之思的文人士大夫的共鸣 。
洪升通过对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描写,仅仅扣住他们的特殊身份,成功地写出了他们的热恋和钟情,同时又揭示了这种“帝妃恋 ”的宫廷局限性,而这种宫廷局限性也就注定了“帝妃恋”是一个悲剧。
以第二十五出为转折点,前一部分是写实,是爱情的悲剧,后一部分是写幻,是鼓吹真情。从结构上说,两者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前半部分的悲剧,后半据分鼓吹至真之情便无从生发,没有后半部分李隆基 、杨贵妃的忏悔、重圆,则成了《梧桐雨》式的悲剧,只是留下一份历史的遗憾。从表面上看来,《长生殿》从第二十五出以后就变成了喜剧,化“长恨”为“长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上升到了人间世俗和“帝妃恋 ”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是表面的叙事情节,难以掩饰的是无可更改的现实悲剧。虚幻中的温存和美好,更让现实的残酷和清冷散发出动人心魄的悲剧意蕴 。
洪升重新演绎天宝遗事,基本上是继承了白居易和白朴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他的《长生殿?自序》表明其创作思想。他说:“余读白乐天《长恨歌》及原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 。”“辄作数日恶”,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人友别,辄作数日恶。’ ”“恶”是指很伤感,情绪极坏。洪升说这段话的意思表明,他深为两篇作品所感动,又不满意作品写得过于感伤 。所以后文说明他作《长生殿》,是写唐明皇杨贵妃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 ”。因为这样,所以洪的《长生殿》较之前两者,有了一层男女之情之外的更浑厚、更凝重的家国之情。
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使得李杨的爱情悲剧具有国破家亡的双重意味,这正是经历政权更迭江山易主后文人士大夫心中反复咀嚼的悲苦 。因此,《长生殿》的主题既不是对真挚爱情的深情赞美,也不是对红颜误国或者重色误国的历史分析,它是一曲抒写乱离之后鼎革之初的文人对已逝故国的怀恋和对无奈现实悲鸣的哀歌,弥漫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感。[]
《长生殿》是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思潮中一曲杰出的作品,它以探讨爱情悲剧产生根源的方式暗示了国破家亡的历史原因,反复地抒发了山河破碎 、家国沦陷的哀伤。虽然《长生殿》用现代西方的理论来看,算不上是纯正的悲剧,但是其凝结的悲剧意蕴却非常的浓厚 。宿命般的帝妃恋呈现出的悲情挽歌;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却恩爱皆成空;唱不尽的兴亡变幻、弹不尽的悲伤感叹所弥漫出的深厚的兴亡之感。
四、总结
“神仙本是多情种 ,蓬山远,有情通。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 ,韧利有天情更永 。不比凡间梦,悲欢和哄,思与爱 ,总成空。跳出痴迷洞,割断相思鞚。金枷脱,玉锁松 。笑骑双飞凤 ,潇洒到天宫。”(《长生殿·重圆》)
人间爱情总如梦,一段长生殿之恋,双宿双飞,以大团圆的方式 ,成就了李、杨的绝世爱情。钗钿之恋,天上人间 。李杨爱情,忠贞强烈。
《长生殿》不仅是昆曲演绎的高潮之作 ,还体现了至爱之情 、结构的完美塑造和悲剧之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是悲剧,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社会阶级上的,注定是以悲剧结尾 。但是洪升在处理李杨爱情的时候主要是将他们的爱情平凡化 ,理想化。作者没有用历史的口吻来写他们的爱情,但也没有捏造他们的爱情,只是将李杨爱情美好化 ,化去了凡尘的粗俗和卑鄙,净化了爱情的真谛。
第一集 前世今生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 。几百年前 ,诞生在江南的昆曲和园林一样,都是当时中国人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昆曲的产生与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因此它也被称为“盛世元音”。在那之后,昆曲的命运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曾经的“盛世元音 ”在近代逐渐衰落 ,一度从舞台上绝迹。时间进入21世纪,当我们拭去岁月的烟尘,昆曲的光芒是那么夺目、耀眼。2001年 ,昆曲成为全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本《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本集试图从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 、发展、生存的土壤 ,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第二集 迤俪之声起江南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 。明朝嘉靖年间 ,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 “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 ,昆曲“水磨调 ”由此问世 。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同一年 ,昆山人梁辰鱼创作完成了《浣纱记》,第一部专门为昆曲创作的传奇作品诞生 。昆曲传奇的问世,加速了昆曲作为一个剧种的形成。万历年间 ,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来。点点滴滴的戏曲元素加入进来 。配器有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 、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昆曲最终“粉墨登场”。
第三章 不朽传奇(上)
在昆曲艺术到达鼎盛之时产生的《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 。作者汤显祖和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一样,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在这两个东西方戏剧家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因昆曲而生的昆曲传奇最终超越昆曲本身,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批最为经典的剧目,并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加拿大人史凯蒂 ,15年以来毫不间断地研究《牡丹亭》,写成了一本《牡丹厅》演出史的专著,包含了在中国的演出史 ,在海外的演出史,以及改编成歌剧版的演出史。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让今天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剧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见 ,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 ,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第四集 不朽传奇(下)
明清之际,朝代更替 ,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相对北方而言,南方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坏 。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后 ,北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南迁。明末清初的昆曲不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反而又有很大的发展,职业戏班大为增多。苏州甚至出现了戏曲演员的行会组织:梨园总局。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 ,昆曲作家的创作开始更多取材于现实题材 。江山不幸诗人幸,秉承昆曲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统,大量寄托亡国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纷纷问世。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现实性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公元1699年 ,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经历二十年苦心经营 、三易其稿创作的《桃花扇》终于写成 。此前,洪升的《长生殿》已轰动曲坛。“南洪北孔 ”为昆曲传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洪北孔”开创了历史剧如何表现历史生活的新局面 。中国进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后华美一页:康雍乾盛世 ,昆曲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
第五集 璀璨“折子戏”
康熙年间,“折子戏 ”的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而到了乾隆年间,“折子戏”已经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清政府对于词曲创作的干涉 ,是康熙朝以后传奇创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奇作品创作日渐凋零的同时,昆曲的演出市场却日趋繁荣。折子戏的出现,是昆曲艺人根据市场需求 ,对传奇脚本做出的最大胆、最彻底的改变 。站在戏馆舞台上的艺人,显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折子戏”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千锤百练的演出 ,每个细节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趋于完美。昆曲由此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表演程式。昆曲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 。昆曲中的众多经典曲目也通过折子戏流传下来。璀璨辉煌的“折子戏 ”,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第六集 百戏之母
昆曲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并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一阶层 。从观众的需求出发 ,昆曲本身在发生着一些入乡随俗的变化。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也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 、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 ,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 。新兴的京剧渗透着大量的昆剧艺术元素。京剧从昆曲中继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系。不仅仅是京剧 ,此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种如越剧 、川剧、黄梅戏等,也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 。昆曲衰落了,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 、顶尖的艺人 ,功莫大焉。昆剧称为“百戏之母 ”,正源于此 。
第七集 一脉相传
历经数百年的昆曲从清末进入了她六百年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昆曲几度浮沉 ,命悬一线。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渐次瓦解。然而,昆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爱 。他们敏锐地关注着昆曲的兴衰,在发展中鼓吹 ,在困境中坚守。就在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正是蔡元培、吴梅这样的大教育家和国学大师 ,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1921年 ,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立 。昆曲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了昆曲艺术的薪火,延续了昆曲的历史。
第八集 昆曲归来
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给了昆曲艺人们崭新的艺术生命。1956年4月10日 ,浙江昆苏剧团排演的新编昆曲《十五贯》正式在北京的广和剧场上演 。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这篇社论的发表,正式宣告昆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是昆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 。各地的昆曲演出团体也纷纷成立。昆曲这支兰花 ,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悄然绽放。这些新建立的剧团,后来都为昆曲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几乎将昆曲这支兰花连根拔起,但它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 、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 ,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 、创新、发展。国家、剧团和民间的曲社几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昆曲的复兴。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于“昆曲《长生殿》的艺术之美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7-84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昆曲《长生殿》的艺术之美》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昆曲《长生殿》的艺术之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昆曲《长生殿》的艺术之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