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有大智慧的人。
一 、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太子刘禅继蜀汉皇帝位 ,史称后主。应该说,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十足的烂摊子。外部,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 。内部 ,精兵良将已所剩无几,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获等数郡又先后叛乱 ,政权随时可能倾覆。真可谓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这么糟糕的局面 ,即便是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才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刘禅呢?
然而刘禅继位不过短短五年时间,“务农殖谷 ,闭关息民 ”,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 。“吴王孙权同恤灾患 ,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 、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 ,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
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说明刘禅的能量的话 ,那么下面这几件事,应该多少可以见些端倪了。他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关羽之孙、关兴之子 、年轻有为的蜀汉将领关统为妻 ,这样就将刘备政权最核心的势力变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脱脱又一个新版的桃园三结义。
《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大将军曹爽死后,因惧于司马懿父子的迫害 ,夏侯霸偷偷携带家小和亲信前来投奔宿敌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 。夏侯霸非常感动,不禁感叹真有乃父之风。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心结呢!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在两国征战中被刘备部将黄忠所杀 ,刘禅深知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阴影,特意一脸真诚地对夏侯霸说:“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一语将这笔血债轻描淡写地撇清之后 ,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 。”就是说,你的父亲并非死于我父辈之手 ,况且,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呢,咱们是真正的亲戚啊!原来 ,刘禅之妻乃张飞之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堂妹,这不是一家人吗?一句话 ,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夏侯霸从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刘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禅的这一手怀柔之术,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恐怕刘备在世,也不过如此吧!
二、很有谋略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 ,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 ,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 。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史载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 ,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 ,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 ,恐劳神思 。”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 ,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 ,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刘禅成为真正的大东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 。他十分果断,又十分沉稳 ,从此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且还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以蒋琬为大司马 ,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 ,兼管行政。使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 ,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也确实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的情况发生 ,使任何一方成为权臣的可能性都几乎降为了零 。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 ” ,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国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 ,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后期虽然宠信宦官,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 ,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 。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 ,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 ,蜀国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会改写历史。
三、很有胸怀
刘禅的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
诸葛亮死后,刘禅表现得十分悲痛,可是当时却有一个名叫李邈的官员 ,向刘禅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他以曾不利于汉室的权臣吕禄 、霍光作比喻,说诸葛亮虽然未必有反叛之心 ,但是权势太强,以至于刘禅都畏惧他,导致国内奸邪萌生。而李邈自己也常常不得不在诸葛亮的威势下 ,胆战心惊,现在诸葛亮死了,真是太是时候了 ,“宗族得全”,“大小为庆”,否则 ,将来后果不定如何呢!暗指诸葛亮很有可能有不轨之心,劝谏刘禅不必太隆重地为诸葛亮发丧 。
要命的是,持这种看法的,却并非李邈一人 ,还有一部分大臣,比如李严、廖立、来敏 、魏延等,他们对诸葛亮专权也颇多微词 ,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只不过诸葛亮在世时,迫于其权威,人皆不敢直言指斥。
有道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 ,连别人都看出来了,后主刘禅本人能没有感觉?那是不合常理的 。但他没有在自己羽毛丰满之后来个秋后算账,更没有按照李邈的意见将诸葛亮打入冷宫 ,仍旧给予了曾经的权臣也是功臣最高的荣誉,自始至终也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以往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坚持,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 ,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因为刘禅深知,尽管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着一股对诸葛亮专权的不满情绪,但是诸葛亮是贤相 ,为了蜀国的繁荣、强盛和安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大功于国家 ,有大恩于黎民。倘若按照李邈等人的意见,政局和民心非常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内乱之中。因此,他不但没有认可李邈的意见 ,也为了防止和杜绝其他人效尤,立即板起面孔,勃然大怒 ,将李邈斩首示众 。他哪怕有再多的成见和不满,也不表现出来,以免干扰和破坏整个大局。
刘禅维护诸葛亮维护了一辈子 ,从而保证了政权内部的长期稳定。能够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的青年帝王,可谓亘古未有 。难怪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於是乎不可及。”
关于刘禅的一切,已经成为了一个谜 ,就我看来,刘禅实在是太悲剧了,在诸葛亮把持朝政的蜀国 ,好的政绩算到了诸葛亮头上,黑锅都被他背了。一切只是因为《三国演义》在抬举诸葛亮的刻意压低他罢了!
蜀汉灭亡之际,曾被诸葛亮收服的孟获去哪里了 ,为何不来救援呢?
1、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七月~公元208年十二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 、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 ,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固然恢宏浩瀚,但毕竟只是绵延百年的三国时代数不胜数的战役中最为绚烂的一场花火,官渡之战、合肥之战、夷陵之战、蜀国平南之战等其他几大战役也无不精彩纷呈 、动人心魄 ,丝毫不逊于赤壁一役 。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 ,派遣张辽、于禁 、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 ,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 ,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 ,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 2、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军阀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攻许(今河南许昌东) ,企图一举消灭曹操 。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 第二年 ,袁 、曹两军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迫山眉睫。 当时,袁绍的军队占有明显的优势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 ,各个击破的战术,奇袭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南)袁军,斩袁绍的大将颜良。 然后 ,曹操又诱敌深入,斩袁绍的大将文丑。 两战皆败,损失两员大将 ,袁军士气非常低落,但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定要同曹操决一死战 。 监军沮授劝袁绍说,曹操兵少粮缺 ,只求速战,难于持久,不如跟曹军长久相持 ,等曹军兵疲粮绝,再进行攻击。袁绍不听,决意急速进攻 ,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兵固守官渡,后方必然空虚,可分兵偷袭许 ,一定会成功。袁绍又不听,坐失了良机。 许攸献计不被采纳,又遭到袁绍的排斥 ,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计,建议偷袭袁绍屯集军粮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说如果此举成功 ,不出三天,袁绍就会大败 。 同年农历十月,曹操率5000人马 ,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毁。袁军听说军粮被烧 ,顿时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奇拴逃脱。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 3、合肥之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孙权率军围攻合肥,与张辽率领的魏军守军展开一场激烈的争夺战。 孙权举倾国之力,对合肥势在必得,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 ,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合肥危在旦夕。 前哨战是合肥之战的关键 。张辽在接到曹操指示之后 ,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 张辽募集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向吴军发起突击 ,造成吴军一时混乱,无法应战。 后来吴军虽将张辽团团围住,但无奈对方勇猛难当 ,数次突破重围 。激战半日,吴军锐气尽失。而曹军则稳定了军心,提升了士气。 由于张辽打赢了前哨战 ,使得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却不能攻破这只有区区七千守兵的合肥城, 在相持阶段 ,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能破城,只好撤退 。 吴军撤退时 ,孙权、凌统 、甘宁率军拖后,张辽却在此时突然率军追击,打散了吴军的后队 ,几乎活捉三人。 孙权跃马逍遥津,而凌统部下全军覆没,自己死战才得以逃脱。 合肥之战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 ,冷静分析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并且身先士卒 ,勇猛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确实体现了“智勇双全 ”的名将风范 。 而孙权在己方实力占优的情况下 ,产生轻敌思想,对于对方的突袭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4、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也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建安二十七年(公元222年) ,刘备为报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 、赵云的劝告,起兵七十多万 ,亲征东吴 。 孙权先派年轻的孙桓,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都被刘备打败。 孙权急得没有办法 ,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 刘备不答应,誓灭东吴 。 之后 ,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刘备的部队从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没能打败东吴主力,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天气异常炎热 ,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 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 ,靠着溪沟山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 ,休整军队,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 ,士卒疲乏,土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 ,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试探性进攻,战斗结果吴军吃了亏,可陆逊已经找到了攻破蜀军的办法 ,那就是用火攻。 陆逊命令水路士兵,用船只装载茅草,迅速运到指定地点;陆路士兵 ,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营,就顺风纵火 。 吴军又是火攻 ,又是突然袭击,搞得蜀军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 各路吴军乘着大火 ,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座营寨。 蜀将张南 、冯习抵挡不住,被吴兵杀死。 在慌乱中 ,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 。 刘备逃到马鞍山时,陆逊的大队人马却已将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 ,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 吴军紧紧尾追,刘备赶忙命令沿途驿站的人员 ,集中军用物资和士兵抛弃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烧着 ,堵塞山道,阻挡追兵。 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 ,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 ,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 。 没多久,刘备也身死白帝城。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 ,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 。 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 ,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5、蜀国平南之战 南征之战,是诸葛亮治蜀的一个重要政绩和战绩。 蜀国的南中地区除了住有汉族外 ,还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彝” 。自秦汉以来,南中地区的民族矛盾就十分尖锐 ,经常发生反抗活动。 后主建兴元年(公元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闿,杀太守正昂 ,又缚送继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以换取孙权的支持。 孙权即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互为声援 。雍闿又诱永昌郡人孟获,使之煽动各族群众叛蜀。 紧接着 ,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领高定元 、牂牁郡(今贵州西部)太守(一说郡丞)朱褒,并皆响应,相继叛乱。 两年后的春天 ,诸葛亮亲率大军离都城成都南下。 蜀军兵分三路:以门下督马忠为牂牁太守,率东路军由僰道(今四川宜宾)攻打据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从平夷进逼益州;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经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 。 由于战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训练,蜀军士气高昂 ,战事顺利展开。 诸葛亮的西路大军顺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旋即西向进入越靣地区。这时高定元已分别在旄牛(今四川汉源)、定笮(今四川盐源)、卑水(今四川昭觉附近)一带部署军队,修筑营垒 ,对抗蜀军 。 为了寻歼叛军,诸葛亮在卑水停军等待时机。 高定元见蜀军已到,忙把自己的军队从各处调集汇合起来 ,准备决战。 诸葛亮乘叛军尚未完全调集部署之际,迅速进军,突然袭击,一举歼灭了叛军 ,并杀死高定元进占越靣郡 。 与此同时,东路的马忠也打败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 李恢的中路军于进军路上 ,曾被围困于昆明,时叛军数倍于蜀军,又未得诸葛亮的声息 ,处境一度险恶。李恢故意扬言因粮尽要退军,叛军闻讯,信以为真 ,因而麻痹大意,围守怠缓 。李恢乘机突然出击,大破叛军 ,并与东 、西路大军相互呼应。 诸葛亮随即指挥大军继续南下,直指叛军的最后据点益州郡。 这年五月,蜀军冒着酷暑炎热,穿过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 ,渡过沪水(金沙江),进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 。 这时 ,叛军的内部已经起了变化,叛乱头目雍闿在内讧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杀掉了,当地彝族首领孟获继统雍闿余部 ,率叛军对抗蜀军。 孟获是一位作战勇敢的人,特别是他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和号召力。对于这样的人物,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的政策。 当蜀军包围了益州郡时 ,孟获也在积极准备,守城应战 。 战前,诸葛亮下令只许生擒孟获 ,不许伤害。 双方开仗时,蜀军设置埋伏,生擒了孟获。孟获以中计被俘,心里不服 。诸葛亮让他观看了蜀军阵容 ,然后予以释放,让他整军再战。 结果,孟获再次被擒 ,诸葛亮又放了他。这样再战再擒,前后七次,孟获终于心服 ,表示不再叛乱 。 在这次征战中,诸葛亮把军事行动与政治斗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运用“攻心为上 ”的政策 ,胜利平定了南中叛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公元263年8月,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 ,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伐蜀。时蜀汉危亡之际,大将军姜维率军镇守剑阁,凭借山川之利将魏国主力大军钟会所部阻挡于剑阁之外,然不料魏将邓艾兵行险招 ,竟由景谷道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蜀国朝野闻之震惊 。时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主动请缨率成都守军于绵竹阻击邓艾大军 ,然终兵败被杀。公元263年11月,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见状终开城投降 ,至此蜀国宣告灭亡。
蜀国灭亡的这个过程可谓相当之迅速,从司马昭8月发动灭蜀之战,到11月刘禅开城投降 ,期间只不过短短3个月的时间,想刘氏在蜀地也经营了数十年,怎就如此不堪一击呢?或许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问题 ,那便是在抵御魏国入侵的蜀国军事力量中貌似少了一部分,少了那一部分呢?没错,那便是蜀国在南中地区的军事力量 。提到南中地区,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南蛮王?孟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描述得非常精彩 ,时诸葛亮以仁义感化孟获,尽收南中人心,孟获亦曾有言誓死效忠蜀汉 ,为何在蜀汉灭亡之际,南中之地竟未出一兵一卒支援成都呢?
南中人心,从未收服
这里先来说说孟获为何不来救援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缺乏常识,应该表述成?在蜀国灭亡之际,南中蛮族为何不来救援?才更为恰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到蜀汉灭亡的时候 ,孟获还在不在世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使在世,那也是一个很年迈的老头了 ,还谈何救援呢!孟获是在诸葛亮公元225年南征,平定南中叛乱后才臣服的,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期间整整相隔了38年之久 ,估计当时孟获即使在人世,少说也得七八十岁了。有道是?年过七十古来稀?,像孟获这样一位蛮族首领若能活到七十高寿应该是会有记载的 ,但史书上却并未记载孟获的生卒年月,想必他并没有见证蜀汉的灭亡 。
在演义中,孟获及其手下的南中蛮族确实是诚心臣服蜀汉了 ,但这毕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诸葛亮南征采用以?攻心为上,收服人心?的策略确实不假 ,然可惜的是他至始至终并未能收服南中人心。不过这个也不能怪诸葛亮不够高明,因为只有在绝对的实力情况下,才能真真正正收服人心 ,令四方臣服,而蜀汉并没有那个实力,因为它毕竟只是偏安一隅的一方小国。
昔日刘备平定汉中,自立为帝时 ,南中地区(南中四郡)还是很稳定的,这在于它有实力,毕竟当时的蜀汉盛极一时 ,连北方的曹操都被它击败了 。然自刘备夷陵兵败后,南中人心就开始浮动了,在刘备死后 ,更是直接明目张胆的造反了。《三国志》记载: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 ,朱褒反叛于牂柯。?故由此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南征平叛 。然而通过诸葛亮的一次武力镇压,南中人民就真的对蜀汉臣服了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说南中人心从未收服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便能清楚的看出:
第一:在南中设立?庲降都督?,这是刘备入蜀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在南中地区设立的最高军 、政机构 ,其目的就是要稳定南中的局势。
第二:迁移南中人民,当年诸葛亮南征平叛后,曾迁移了南中地区上万户人家到成都平原,并选拔他们作为精锐部队。诸葛亮北伐时有名的?无当飞军?便是来自于此 。
第三:公元233年 ,南夷豪帅刘胄再次发动叛乱。时诸葛亮尚在,南中地区却依然有叛乱发生,可见南人并未有臣服之心。
第四:延熙三年(公元240年) ,南中汉嘉地区蛮族发生叛乱,时向宠率军前往平叛,最终不幸战死 。
没有绝对的实力 ,何以降服他人!南中人心自始至终并未臣服蜀汉政权,蜀汉在灭亡之际,有谈何奢望南方蛮族来援助呢?没趁火打劫已是万幸了!
关于“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005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刘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有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