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广州有哪些城中村?”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广州有哪些城中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广州市区有139个“城中村 ”,分布在5个老城区 ,即天河区(28个) 、海珠区(20个)、白云区(58个)、芳村区(17个)、黄埔区(16个) 。
截至2003年底,“城中村”常住户籍人口30多万,加上外来暂住人口 ,人口规模超过100万。
天河区:龙洞 石牌 、新市、康乐、冼村 、员村、程介村、谭村 、龙洞、柯木塱、猎德村 、上社、棠东 等
海珠区:有五凤?瑞宝?赤岗 大塘 石溪 沥窖、康乐村 、鹭江村等
白云区:棠下村、棠溪村、柯子岭、松柏村 、三元里、瑶台村、永泰村 、陈田村、江夏村、沙涌村 、京溪村、梅花园
芳村区:东教南村、葵蓬洲 、龙溪中路、龙溪西路、龙溪南村 、步窖、增窖、海北、东石 、东联、西埔、罗冲围 、窖口等
黄埔区:黄村、前进村、宦溪村 、石溪村、珠村、小新塘 、沐陂、凌塘、莲溪 、潭村
城中村是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在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直辖市 、省会城市等)城市的建成面积迅速扩张,原先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的版图 ,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成为了“都市里的村庄”。
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 、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
扩展资料:
究其原因 ,在于“城中村 ”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中不难发现"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数目从1978年的320个发展到的662个 。城市建成区面积也由3.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9万多平方公里。
城市的快速发展 ,需要通过征收周边农村的耕地获得扩展的空间。耕地被征收了,当地的农民,却仍然留在原居住地 ,并且保有一部分供他们建房居住的宅基地 。一场"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发生了。村庄进入城市,形成了"城中村"。
从主观上来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 ,这也是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所谓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指“城市”和“农村 ”分属不同的管理模式,二元所有制结构是指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而农村的土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制度。
而在一些“城中村”内形成了以城市与农村“二元所有制结构”并行存在、共同发挥作用的“边缘社区 ”特征。“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城中村’这种特殊的建筑群体和村落体制的形成,是农民在土地和房屋租金快速增值的情况下 ,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 。”
因此,从“城中村”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 ”形成的根本原因。二元所有制结构使得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地取得土地的使用权,集体将宅基地按户划拨 ,由各户村民自行建设后租出获得尽可能的租金,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致使“城中村” 形成的进一步加剧。故而,我国“城中村”的改造也应从根本的土地制度及权利开始。
参考资料:
猎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水网交错,土地肥沃 。祖辈以农业耕种为主,少部分人经商 ,极少数人海外谋生。猎德盛产杨桃、甜橙等水果,是有名的水果产地和集散地。除了水果,还种植水稻 、蔬菜等作物 。建国前土地私有。 建国后 ,经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阶段,土地转为集体所有。计划经济时期,猎德人坚持为城市服务 ,为广州市提供了大量的蔬菜及农副产品 。十年“文化大革命 ”的破坏,使农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猎德村经济发展不快,村民生活水平较低。80年代改革开放后 ,猎德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耕作自主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 ,村民收入增加。90年代,随着土地大量被征用,猎德村以发展第二 、第三产业为主 ,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 。1994年起,因建设珠江新城,猎德全部田地被征用 ,村利用征地补偿款,在还是荒凉之地的珠江新城兴建“美居中心”。“美居中心”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利雅湾、高德中心大厦等项目的启动,继续推动猎德经济持续发展 。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 ,猎德村没有马路,没有电和自来水。从猎德到广州,靠走路或乘船。村民点的是煤油灯,吃的、用的全是猎德涌水。建国后 ,政府修建了猎德大道 。尤其在90年代中叶珠江新城开发后,一批现代化宽阔的市政道路迅速修建起来。至2004年底,途经猎德的市政道路共有21条之多。地铁5号线猎德站正在兴建中 。猎德村努力改善生产 、生活环境。1961年猎德涌上架起了开村以来的第一座水泥桥。同年 ,通电、通自来水 。80年代末至90年代有了村自建路。80年代先后划出空地给村民建房,90年代配合珠江新城规划建设及广州市“一年一小变”的城市整治需要,再次划地建拆迁安置房。90年代村建的房屋全部纳入城市规划 ,建成花园式的农民住宅小区 。1990年将全村的明渠改成下水道。1999年8月到2003年先后两次整治猎德路,1996年到2003年先后三次共民出资过百万元对猎德涌进行整治。同时,加强环卫保洁 ,进一步加强治安保卫度,猎德村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居住、休憩之地 。
建国前,猎德村缺医少教 ,文化卫生落后。没有医院,只有一间民集资办的小学。文体活动不多,只有龙舟、舞狮 、粤剧等几项。建国后,村重视教育 ,对已改为办公的猎德小学每年都有教育投入,2003年投入达200多万年 。村委会尊师重教,奖教奖学。1988年普及初中教育 ,次年普及了高中教育。1998年3月至2003年12月,对青年村民进行素质培训,开办了三期村民素质教育学习班 ,共有青年村民400人完成高中学业 。
建国后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1958年猎德大队建立保健室,并设立专职卫生保健员。1968年培养了“赤脚医生 ”,大队办期合作医疗 。90年代初成立卫生所 ,猎德卫生所现有医护人员21名,村每年支出药费过百万元。
建国后,特别是90年代至今 ,猎德村文化活动开展活跃,村委重视,群众踊跃参加。1994年成立村文化活动中心,活动项目近20个 。1998年8月 ,村出资一万多元购置乐器,成立猎德乐社。猎德在市和区的体育、曲艺、歌咏等比赛中多次获奖。龙舟与舞狮更是村民的骄傲,在赛事中屡获殊荣 。村委会破除旧习 ,锐意创新,率先成立猎德女子龙舟队。龙舟大旗舍弃姓氏,打起“猎德”大旗 ,可谓天河第一家。
猎德村现有900多年的历史,世代以农业为生。随着广州城区东扩,1994年6月30日广州市公布规划珠江新城建设后 ,村全部农田被国家征用,猎德周边已城市化,自身成为“城中村” ,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范围,村民成为城市居民,猎德村将成为历史 。1997年4月,天河区开始撤村改制工作。2002年11月14日 ,天河区政府同意猎德村撤村改制。同年11月26日,猎德村成立猎德经济开发有限公司,实行撤村改制 。从此 ,猎德人将沿着新的轨迹,再续辉煌!
2007年,猎德村作为广州第一条整体改造的城中村 ,进行旧村改造,原址复建村民回迁房共37栋,历时3年 ,在2010年9月,村民终于可以在亚运前入住新屋!
关于“广州有哪些城中村?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013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广州有哪些城中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广州有哪些城中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广州有哪些城中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广州市区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