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曾经让学生写一份党团活动的简报 ,学生洋洋洒洒写了小1000字。
来看一下她是怎么写的吧:
这三段明明是连在一起的,但我看完后,却云山雾绕。
我大刀阔斧砍到剩100多个字 ,发到了单位OA系统上 。
其实简报很简单: 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 、意义与影响 。
把事情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把大量的信息高效传达,是简报的作用。
但很多初学者总是追求文字的连贯性,而忽略了文字的信息传达功能 。
于是 ,明明100字能表达的事情,偏偏用1000字去描述,造成信息冗余 ,读者阅读体验感直线下降。
跳笔其实是传统新闻媒体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传统媒体人必会的利器,在新媒体时代依旧不过时。
它主要是在叙事时 ,把次要情节、片段、形容词 、连接词省略,简练概括勾勒整个事件。
跳笔的主要特点就是一个字,跳 。
句和句之间跳、段和段之间跳 ,不是小跳,而是尽可能大跳。
比如这一篇游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文章没有复杂句式 ,节奏明快,读者阅读轻松。
50多个字,叙述了佛罗伦萨、庞贝、比萨斜塔 、梵蒂冈、西班牙广场、罗马斗兽场 、威尼斯,还点题一个人的旅行 ,信息传达效率超高 。
想象如果不用跳笔是怎样的?
50个字,连之前一半信息量都没有表达完整。
无法想象这样的开头,会占据多少文章篇幅。
读者看完这样的开头 ,还有没有精力往下看后续的文章?
跳笔大致有三个要点:
读者不是傻子,肯花时间阅读文字的人都是有足够能力自我思考的人 。
省去冗余,加大信息量的写作方式 ,在这个快节奏年代一样吃香。
作者多分段+多用短句+少用连接词=读者阅读轻松+节奏轻快+信息高效
除此之外,对**有研究得同学还可以尝试使用“蒙太奇 ”手法。
让我们来做一下练习:
这是讲述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的一则小故事 。
主要想表现她坚守岗位、热心助人,很多乘客都喜欢她 ,自发地关心照顾她。
所以上文中,盲人乘客给李素丽送胖大海、喜欢她 、关心她是重点。
至于盲人乘客如何摸到售票台、李素丽收到礼物后什么反应,都是次要信息 。
接过纸包、被家人搀扶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样的话 ,读者完全可以自行脑补这些“补间”画面,完全可以省略不写。
那么96年《工人日报》是怎么用跳笔写这段的呢?
这篇当年的“爆款”文章获了不少大奖,里面的金句频出,和作者善用跳笔是分不开的。
至今 ,很多新闻写作课还用这篇文章做示范案例解析。
同理,我们还可以搜一下《中国乒乓球“人梯 ”依然坚固》这篇文章,同样是教科书里的案例 ,同样的精彩 。
跳笔,是增强文章节奏感、加大信息量、减小读者阅读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多用跳笔可以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长篇大论容易使读者阅读疲劳,而“跳笔”使每个段落成为一个兴奋点 ,多个段落形成多个兴奋点,帮助读者保持足够的耐力读完整篇文章 。
浅谈手法系列:
01 浅谈手法-比喻:为什么我的文章总显得过于直白?
02 浅谈手法-写作视角:为什么我的文章总被人说太干?
03 浅谈手法-白描:为什么我的文章总被说不生动?
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 ,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 、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 ,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王尧的《李小文:遥感的快乐》,就是一篇跳笔。
关于“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06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