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贵阳苗寨旅游景点介绍 贵阳附近苗寨景点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贵阳苗寨旅游景点介绍 贵阳附近苗寨景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苗寨旅游景点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 ,距雷山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33公里,距省会贵阳约280公里。由十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相连,四面环山 ,梯田直通天际,白水河穿村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1982年 ,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景区 。1992年,西江千户苗寨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11月 ,西江千户苗寨被宣布为国家AAAAA旅游景点。
地理位置:
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县城36公里,距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公里 ,距省会贵阳约200公里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寨,由10多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连接而成。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和好吃的 详细_0_3在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景点可以走苗寨、读博物馆 、登观景台、欣赏大型苗族风情演出、观看西江的夜景。可以吃到酸汤鱼 、苗王鱼、苗家泡汤、牯藏肉、苗家腊肉香肠等,还有一些小吃 ,比如糍粑 、米豆腐、凉拌粉、苗家特色烧烤等 。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 、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 ,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 ,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 。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 ,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 。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 ,景区在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一场的当地苗族青年男女表演的苗族歌舞节目,苗族歌舞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 ,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都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人民!
交通:
1 、凯里客车站乘坐往西江镇的中巴,车费20-25元,45分钟左右可到达 ,交通顺畅,中班车次不多。或者在凯里花20元打的士直达西江。
2、凯里客车站坐雷山车,半小时一趟 ,一个小时路程,12.5元/人,然后在雷山车站换乘到西江的中巴 ,10元/人,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四十,每小时一班 。雷山到西江包车 ,面的70元。
住宿:
农家乐备有很好的吃住条件,基本满足客人的要求。
千户苗寨在贵州哪里
千户苗寨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 。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 ,距雷山县城36千米,距黔东南州州府33千米,距省府贵阳市约280千米,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四面环山,重连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 ,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 ,西江千户苗寨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11月,西江千户苗寨被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位置:
西江千户苗寨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南贵村,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 ,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 。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贵阳有什么红色旅游景点?
1、西江千户苗寨
全国规模最大的苗寨,是目前贵州旅游名片之一,约有1000多户人家 ,所以称为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山坡上层层叠叠的苗家木质吊脚楼依偎在碧绿的群山间 ,
既壮观又秀美,寨中有白水河流过,将寨子一分为二 ,更添灵动。苗族人的衣着配饰 、苗族歌舞及风土人情等非常吸引人 。
2、梵净山
离开了千户古寨,我们前往贵州净土——梵净山。登上梵净山之后才知道处于天地之间是何种感觉,脚踩陆地 ,伸手触天,烟云在身旁萦绕,仿佛被大自然轻轻拥抱在怀里。
3、黄果树大瀑布
全国最大的瀑布 ,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 也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大瀑布之一 ,如果幸运的话还能看到彩虹,在这种超强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下 ,你会情不自禁地欢呼的。
4 、荔波小七孔景区
贵州旅游的标志景区,俗称小九寨,独具特色的地貌景观、神奇茂密的原生植被、珍稀罕见的生物群种、绮丽多姿的真山真水 。小七孔古桥 ,以及铜鼓桥 、卧龙潭、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等,都值得一去。
5 、镇远古镇
最著名的苗寨之一,目前国内最没有商业气息的古城 ,这里有良好的气候,白天小镇很安静,惬意 ,走在古镇内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色。城内至今仍保留着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此外还有天后宫 、吴王洞、石屏山等旅游景点 。无需门票。
贵州旅游必打卡景点,世界上最大的苗寨 ,虽然如今已十分商业化
苗寨即苗族的人居住的村寨,苗族 历史 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苗族的相关记载,历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 ,一座座苗寨拔地而起,如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可见数量颇多的苗寨,因其 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且有着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不少苗寨成了热门的 旅游 景点。
在众多苗寨中,有一座苗寨名气非常大 ,且有着“中国苗都”的美誉,它就是“西江千户苗寨 ” 。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从雷山县城开车大约40分钟即可到达西江千户苗寨 ,这里不仅是一座 历史 悠久的苗寨,更是一座热门的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
对于西江千户苗寨我并不陌生,它坐落在河谷之中 ,依山沿河而建,由10多个自然村寨连片而成,其规模非常庞大,占地面积足足有50平方千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素有“天下第一大苗寨”的美誉。
这些年西江千户苗寨非常热门,那古朴独特的建筑 、淳朴的民俗及那蕴藏着的一丝神秘气息 ,吸引了无数游客的慕名而来 。
与江南水乡古镇一样,这里的景色也颇具水乡气息,清澈见底的白水河从寨子中缓缓流过 ,滋润着生活在这里的人及土地。虽然坐落在山间,但依然可见壮丽秀美的田园风光,那相连成片且呈梯状分布的梯田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古老农耕文化的体现。
吊脚楼是苗寨独具特色的建筑,木质的吊脚楼历经成千上百年风风雨雨的洗礼 ,至今依然非常坚固,也许是因为这些建筑本身颜色的原因,加之那身着艳丽特色服饰的当地人,使得这里看起来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当然关于这些神秘还有许多民间传说蕴含其中 。
当地的风土习俗也是深受大家的欢迎,比如这里的“拦路酒”,是苗族酒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苗族人欢迎嘉朋的一个隆重仪式 ,不仅有酒,还有歌舞表演,场面格外的欢快预约。当然 ,若是不胜酒力,也可以拒绝的,并不是一定要全喝下去。
在大多数的苗族村寨中或周边可以看到一座座的廊桥 ,即“风雨桥”,风雨桥是苗寨的标志之一,不仅可以关风蓄气 ,还可以遮风避雨,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到这里游玩,记得一定要住在寨子中,尽量可以选择高一点的民宿居住 ,坐在房间里就可以将西江千户苗寨的景色尽收眼底,那感觉非常奇妙 。
当然,当夜色来临时 ,还可以一览苗寨灯火辉煌时的壮丽景象,西江千户苗寨的夜景也是非常有名气,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千户灯夜景 ”。
往期精彩文章:
“中国天眼”藏在贵州山中 ,对全球开放,参观时不允许带电子设备
我国最大的喀斯特峰林,徐霞客赞誉为“西南奇胜” ,美如世外桃源
贵州秘境万峰湖,有76个杭州西湖大小,湖中城堡宛若童话世界
隆都镇的下辖各村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偏僻吗
不偏僻。小金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部 ,全县总面积5571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内境内面积中等的一个县,且是四川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有不少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21.29万人次,该县虽人口6.5万,但因景区繁多且风景秀丽 ,不但不偏僻,反而非常热闹,来往游客络绎不绝 。小金县汇聚了四姑凉山、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 、海子沟、双桥沟、长坪沟等大大小小的优质旅游景点。
小金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因境内小金川得名。小金川流域小金县是红军长征时“两河口会议 ”、“懋功会师”的地方 。
主要有两河旅游区 、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等。
阿坝州十三大最美旅游景点
都市压力大 ,不如来一场旅行吧,阿坝州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下面是阿坝州十三大最美旅游景点,希望大家会喜欢 。
黑水—达古冰川
达古冰川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境内 ,走进远古、探古溯源,“达古冰山”因此得名。景区内冰川类型多姿多彩,神奇壮观 ,“U ”型围谷 、冰斗、冰碛湖、古冰瀑布等地质遗迹异彩纷呈。走进神奇的达古冰川,沐浴美丽自然焕发出的人性化精神光泽,感受地球环境演变的时空震撼!
九寨—九寨沟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寨子而得名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 、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 ,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翠海 、叠瀑、彩林、雪峰 、藏情、蓝冰,被誉为九寨沟“六绝”。
松潘—黄龙
黄龙名胜风景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 ,以罕见的岩溶地貌蜚声中外 。景区内整个山谷几乎全被乳**的碳酸钙质覆盖,从高外看去,宛若一条从岷山雪峰飞腾而下的黄龙 ,蜿蜒于茂林翠谷之中。千层碧水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状湖泊、池沼,如璞玉,似牙雕。
若尔盖—湿地草原
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 ,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 。东部群山连绵,峰峦叠翠,林涛澜荡;西部草原广袤无垠,水草丰茂 ,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 ”之称。
红原—大草原
红原大草原国家公园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中部,因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而闻名 ,是世界上最秀美的湿地大草原,牦牛之乡,花的世界 ,绿色的海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就是红原的真实写照。
小金—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汶川县交界处 ,由四座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山峰组成 。其中幺妹身材苗条 、体态婀娜,常说的“四姑娘”就是指这座最高最美的雪峰,四姑娘山被列为我国十大登山名山之一。
马尔康—梭磨河大峡谷
阿坝州马尔康县梭磨河大峡谷旅游景区 ,全长91公里,垂直高差890米,“梭磨”,藏语含义为“岗哨多 ” ,又有“帝王之梳篦”之意。梭磨河发育于红原县查真梁子南麓,两岸石壁峻峭、森林覆盖率高、植被丰茂且垂直分布明显 、气候带分明,形成了不同季相、林相 。
金川—梨花红叶风景区
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 ,大渡河上游,素有塞上江南、嘉绒故土 、中国雪梨之乡、东女国之美誉。
壤塘—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
香拉东吉圣山风景区距壤塘县城29公里。这是一座未曾被人碰触的山,因为它是《格萨尔王传》中的神山之一 ,神圣不可侵犯 。“香拉东吉”圣山形如“众”字,巍峨壮丽,传说它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 ,周围有88座雪山烘托着,传说它们是圣山的'侍从。每当到了猴年,各路神仙都要如期到圣山赴会欢宴 ,因此只要届时转山,就会积累无量的功德。
阿坝—莲宝叶则
位于四川省的阿坝县和青海省久治县、班玛县之间。莲宝叶则是雄伟的奇峰异石的世界和艺术圣殿,奇在当你走近每一座奇峰 、每一个异石,每走一步那奇峰异石的形状都随着你脚步的移动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它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变幻莫测的奇峰异石的世界 ,是让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大自然的杰作 。
理县—毕棚沟
毕棚沟景区位于理县朴头梭罗沟境内,是国内非常知名的红叶观赏圣地。毕棚沟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景区内红叶 、杜鹃花种类繁多,森林原始、瀑布飞挂、冰川奇特 。
茂县—九鼎山
龙门山脉中部 ,属龙门山脉群峰中最高点。其独特的风光是将草地、雪山 、原始森林与佛光、幻影、云海等自然景观 、地史景观、天像景观融为一体。景区内有动物化石之称的国宝大熊猫和植物化石之称的珙桐、银杏等300多种动物和3000多种植物,可谓地史奇观的自然博物馆 。
汶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 、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 ,集山 、水、林、洞 、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 、羌民族文化。卧龙是动物“活化石 ”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理想的地区。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旅游景点
1、九寨沟风景区
九寨沟位于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沟中雪峰林立 ,林木茂密,水池浅滩五彩斑斓,晶莹的溪水穿行于森林和浅滩之间 ,加上藏家木楼、经幡和藏羌民族独特的传统习俗,九寨沟被人们称为“美丽的童话世界” 。“九寨归来不看水”,是对九寨沟景色真实的诠释。泉 、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瑶池玉盆。
2 、四姑娘山
四姑娘山位于阿坝州小金县日隆镇境内 ,由四座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 。四座山峰长年冰雪覆盖,犹如头披白纱姿容俊俏的四位少女,依次屹立在长坪沟和海子沟两道银河之上 ,四姑娘山由此得名。四姑娘山景区由一山(四姑娘山)三沟(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组成。
3 、毕棚沟
毕棚沟位于阿坝州理县朴头乡梭罗沟境内,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而著称,是国内知名的红叶观赏圣地。毕棚沟是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浓绿的树,深红的叶,青青的湖 ,湛蓝的天,纯白的雪 。
4、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
这是一处集冰川 、雪山、森林、野生动物、草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旅游区,被誉为“最具有吸引力新美景 ”和“四川最佳度假旅游目的地”。进入达古冰山 ,首先看到的就是山林环绕的金猴海,澄澈的湖水,在蓝天的映衬下,将山色揽入怀中。千百年来群居在三达古自然保护区内的金丝猴 ,藏酋猴冬春四季常出没于此,饮水 、嬉戏 。
5、黄龙风景名胜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奇幻美丽的钙化池闻名于世的景区,景区内众多的钙化池池水清澈见底 ,五光十色十分漂亮,景区内还有森林、峡谷 、雪山、瀑布等众多的自然风光,被称为“人间瑶池”。阿坝州的王牌景点 ,宛如一条金**的巨龙盘踞在群山之间,景色极具震撼。
小金县旅游景点
“旅 ”是旅行,外出 ,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 、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 。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 ,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下面跟着我来看看小金县旅游景点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四姑娘山
位于小金县东部,距成都市200余公里。四姑娘山主峰四川仅次于贡嘎山的第二高峰,四姑娘、三姑娘 、二姑娘、大姑娘海拔分别为6250米、5664米 、5454米、5355米。因这里的雪峰、森林、牧场 、河流、藏家组成的独特景观颇具异域风情 ,故而有"东方的阿尔卑斯山"之称 。
两河口风景区
公里,距马尔康70公里,景区以红色和生态旅游组成 ,主要有“三沟一址一墓 ”等景区(点),即玛嘉沟、虹桥沟 、霸王沟、两河口会议会址和红军长征烈士墓,总面积480多平方公里 ,玛嘉沟、虹桥沟 、霸王沟已纳入《小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景区内沟深峡幽,风景绮丽,色彩斑斓 ,雪山、森林、草甸 、湖泊(海子)、飞瀑浑然一体,交相辉映,神韵兼备 ,花虫鸟兽点缀期间,自然和谐,情趣盎然。大小景点连贯相接,布局精致 ,各色千秋,品味极高,是旅游者的圣地 ,摄影家的天堂。此外,古朴典型,独居情调的嘉绒藏族民俗 ,也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
虹桥沟地处两河乡中枢地带,属两河乡虹光村和两河村辖地 ,北邻马尔康县和理县,南接油房沟尾子、沟口距两河乡有3公里。
玛嘉沟
玛嘉沟景区位于两河乡大板村境内,东距两河乡政府驻地8km,西距马尔康县60km,景区沟口(山门)位于S210(卓小公路)旁。玛嘉沟山脉呈西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沟口(山门)海拔3090米,沟尾(月亮湖)海拔3900米,沟内分布着数座5000米以上的雪峰,沟尾有现代冰川发育 ,极地地貌特征明显 。沟口至沟尾直线距离约15公里,路途里程约20公里,整个景区约100平方公里 ,沟内日照充分,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高低林木,奇花异草,漫迹沟内各处 ,植物科系较全,随着海拔的不同,植被呈阶梯变化 ,展现出五颜六色。景区由五大板块构成,分别是大小至布郎板块 、甘海子板块、月亮湖板块、巴扎沟板块和沟尾子板块,主要景点有:大小至布郎瀑布、柳林湾 、五色海、情侣梦幻林、古驿站遗址 、月亮湖、蛇曲河、太极莲花等。
虹桥沟
虹桥沟景区地处两河乡中枢地带,属两河乡虹光村和两河村辖地 ,沟口距两河乡政府3公里 。虹桥沟为规则的东西走向,地势北高南低,沟口至沟尾约30公里 ,沟口海拔3125米,沟尾(黄鸭海子)海拔3870米,山峰与河谷高差在2000米左右 ,景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景区公路由于多年失修,现已成马道。顺沟而上 ,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候从沟口的温带气候到沟尾的高山寒带气候变化。
虹桥沟景源由峡谷 、沙棘林、森林、飞瀑 、溪流、草甸、高山湖泊等构成,沟内有绕林穿梭的'溪水 ,遒劲挺拔的千年沙棘,色彩斑斓的花丛草甸,轻沙般飘逸的飞瀑,带相和季相十分鲜明的植被分布与座座奇山异峰浑然一体 ,营造出神秘气象,让人神思万千 。沟内的主要景点有手板印 、青草坪、鱼海子、两叉河等,沟内最引人入胜的是沙棘林。
小金县周边有啥旅游点?
您好,小金县周边旅游点很多的哦 ,简单介绍几个:四姑娘山风景区。位于小金县日隆镇境内,东与卧龙自然保护区接壤,南与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相连 ,对外开放的主景区面积450平方公里,距成都235公里,是我国距中心城市最近的雪山型景区 。景区由四姑娘山、双桥沟 、长坪沟、海子沟“三沟一山”组成 ,该景区以山景为主,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山峰61座,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景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好 ,山势奇特、生态原始,展现出雄 、秀、奇、幽 、峻等特征。目前,四姑娘山风景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区,国家4A级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等5项桂冠。夹金山风景区 。位于小金县达维乡境内,与著名的四姑娘山风景区毗邻,距成都250公里。夹金山海拔4114米 ,是当年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2001年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2175公顷,其中小金县境内面积23491公顷 ,由夹金山 、木城沟、木尔寨沟三部分组成 。景区主要由雪山、峡谷 、原始森林、溪流、草甸、高山湖泊等组成,是融合红军长征史迹 、自然生态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和红色文化旅游区。 两河口风景区。位于小金县北部两河乡境内,总面积480平方公里 ,距县城美兴镇70公里,由玛嘉沟、霸王沟 、虹桥沟、两河口政治局会议会址和红军墓“三沟一址一墓”组成,最高海拔霸王山5551米 。景区主要由高山峡谷、溪流 、雪山、高山湖泊、原始森林 、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观组成。嘉绒藏族民俗、红军长征遗址和自然生态融合完美。 抚边风景区 。位于小金县中部抚边乡境内 ,距美兴镇43公里,由大坪和墨龙沟两个景区组成,是小金县唯一一处安多藏族聚居地和嘉绒藏族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雪山、森林 、溪流、高山草甸、高山湖泊、石刻藏经等自然景观组合完美,民族风情和宗教文化浓郁,适宜安多藏族 、嘉绒藏族民俗风情与自然生态观光体验游。 美兴镇风景区 。县城所在地 ,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辖区内的三关桥、观音阁、清真寺 、天主教堂等人文景观保存完好,具有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小金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小金就有人类活动,承载历史变迁的古代遗址、遗迹仍有迹可循。清朝乾隆皇帝两次征战大小金川、红军长征文化 、土司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县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两河口政治局会议遗址;达维会师桥及天主教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三关桥、结斯喇嘛寺、小金川流域古遗址群 、猛固桥、沃日土司官寨古碉经楼。其余文化古迹:日隆喇嘛寺、锅庄坪、朝山会会址 、清真寺、观音阁、革命烈士纪念塔 、乾隆征战大小金川古战场遗址、沃日龙灯碉、土司炮楼 、达维喇嘛寺等 。 小金为藏、羌、回 、汉民族杂居区 ,嘉绒藏族为主体民族。境内碉楼寨房、佛塔经幡交相辉映,藏族锅庄粗犷豪迈,民谣狮舞荡气回肠。不同的民俗风情为古老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尔锅庄和川西藏族山歌 ,构成了县域内密集、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隆都镇现辖东山 、南溪、上西、后沟、前沟 、樟藉、前埔、鹊巷 、福洋、店市、后埔 、上北、下北、后溪 、前美十五个村居,店市、后溪、福洋 、鹊巷称为集镇区、店市为全镇的集镇中心 。详细情况如下(截止2003年):
隆都镇镇域面积34平方公里,镇域范围辖1个居委会和14个行政村共46个经联社 ,即店市居委(美头、陇下、前溪许) 、东山村、南溪村、上西村(夏厝 、东乡、田边、樟山 、冠美、大巷、关脚) 、后沟村(后沟、东沟)、前沟村(前沟 、后蔡、沟乾、仙地头)、樟籍村 、前埔村、鹊巷村、福洋村 、后埔村(白沙宫、堤兜、龙溪 、上社、下社、宁厝埔 、后埔)、上北村(宅头、潭美 、后陈、古宅、新乡、侯邦 、陇美、溢洋)、下北村(下欧 、何厝、前陇、乔子里 、贡林、贡余、云路) 、后溪村、前美村。
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77010人,人口总量在澄海区11个镇(街道)排第4位。 下辖前沟、后蔡 、沟土乾 、仙地头4个经联社,总人口5678人,耕地面积1969亩 ,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5675元,人平收入2920元 。前沟。又名团湖 ,南为韩江支流南溪,因与后沟村一沟之隔,村居沟前 ,故名。且村中一池塘,波平如镜,景胜名湖 ,故有团湖之称。耕地1289亩,沙质土 。种水稻、 花主、甘蔗 、香蕉等。
后蔡。位于隆都镇最南端,与莲下、上华两镇一溪之隔 ,南溪桥在其左侧 。村落始创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相传这里聚居有十八处,前蔡、后蔡两村以姓命名,后因前蔡人烟稀少并入后蔡。耕地231亩,沙质上。种水稻 、番善、花生、甘蔗 。并利用堤围 、洲国种植水果。
沟土乾 。是隆都镇南端村落之一 ,村落始于宋朝末年(1271—1279) 。因该村前面有以“沟 ”字命名的村庄,其住宅处于村庄之旁他 故名。人口845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呈块状 。耕地380亩 ,沙质上。种水稻、花生、番薯。
仙地头。村落始创于明正得十一年(1516年),原名朱池,后在村头建造“水仙宫”一座 ,取“仙地有长寿安乐”之意,“头”是指方位,故名 。人口855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 ,呈块状。耕地389亩,属沙壤 。种水稻 、花生、生树等。该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地下活动地区之一。 在澄城镇北18公里处 。北依西陵山小丘。相传宋朝年间(1127—1279)有人定居 ,后成村落,因南临韩江支流南溪,故名。前属饶平县隆眼城都 。1949年属澄海县隆都区,1953年属四区 ,1958年属隆都人民公社1984年属隆都区,1986年属隆都镇,人口3106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 ,呈带状。耕地674亩,沙质土 。种水稻、花生。山地794亩,种橄扰 、桃、李、抽、柿等水果。2003年全厂村工农业总产值3729元 ,人平收入2713元。
南溪是潮汕***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 。1940年是中共潮澄饶中心县委驻地。 居隆都镇之中心,西接凤湾公路,东与潮州市宫塘奕东山村毗邻。因与前溪陈村有隆卜溪之隔 ,后溪居溪之后面而得名 。明洪武二年(1369)创村,人口 6653人,耕地1870亩。
几年来 ,村里抓好各项基础建设工作,为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村集体出资,发动群众捐资,先后对村容村貌进行了一番整治,兴建了商贸城 ,铺设了村道水泥路,改建了公厕,建设了篮球场 、游泳池等 运动休闲场所 。至2003年底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700万元,集体总收入46.6万元,人平收入2380元。 在澄城镇北18公里处。村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 ,北临韩江支流之北溪,因村东面是西陵山主峰,故名 。人口2246人。耕地616亩 ,壤属泥沙质。种植水稻、花生、甘蔗 、生柑 。山坡地500亩,多种橄榄、柿、桃 、李等水果。
1985年,东山村因地制宜 ,利用当地水果原料,就地进行深加工,兴办凉果加工厂,率先创办的东山兴隆凉果厂 ,是该村最早兴办的第一家集体经营凉果厂。1988年,隆都镇由镇、村、个人兴办的凉果加工企业达 102家,凉果厂之多居全区各镇首位。从业人员400多人 ,占全村总劳力三分之一以上 。从此,小山村逐步走上富裕道路。东山凉果已有几十个品种:金华李 、雪山梅、八珍梅、芒果片 、化皮鼓、蜜饯等,产品远销湖南、温州、福州 、厦门等地。东山村成为全区第一个加工凉果专业村 。 后沟村距店市3公里。下辖后沟、东沟2个经联社 ,村南面为韩江支流南溪,相传宋末始有村落,因村前有一横沟与邻村相隔 ,本村居后,故称后沟。
后沟村是潮汕***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 。1927年迎接南昌起义军进汕筹备会在村中丽泽斋召开,1928年中国***潮澄饶中心县委驻该村丽泽斋。 全村人口 4300人 ,占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耕地1000多亩,是以农为主的纯农乡村。多种植水稻、玉米 、荔枝、蕃石榴等,是隆都镇名优水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砖瓦业是该村传统工艺。
后沟村是著名侨乡 ,华侨多旅居泰国,侨胞许金监 光先生被授予“澄海市荣誉市民称号 ”。改革开放后,在海外侨胞大力支持下 ,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镇道隆南路从安澄公路贯穿本村宫前路、村前路,交通十分便利 。还建有华侨学校 、华侨自来水厂各l座 ,水、电、通信等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清洁 、卫生,社会治安稳定。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工贸齐发展,村民同富裕”是后沟村委会的发展思路。在确保农业稳步发展的同时,规划出隆南路旁作为工业小区 。制订出一系列优惠、服务措施 ,积极招商引资,致力为投资者营造一个良好投资环境。
热情好客的后沟人正以矫健的步伐走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朝着“立足农业,超出农业 ,发展工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东沟 。村落始于宋朝末年(1271—1279),据传系先祖创建于竹沟之东面,故名。人口 601人。建筑多为平房三合土结构 ,呈带状 。耕地 174亩,沙质土。种水稻、番薯 、花生。 面积4平方公里,人口6053人 ,下辖7个自然村,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3815元 ,人平收入2995元 。7个自然村基本情况是:
乔梓里村。别名桥仔头,现属下北。宋代(960—1279)已有人定居,明初(1368—1398)始成村落 。因四周沟渠环绕 ,来在不便,架设了很多小木板桥和独木桥,称桥仔头,又因“乔 ”与“桥”、“梓”与“仔 ”各是字音相似 ,故改称乔梓里。人口1302人,耕地481亩,属沙壤。
下欧村。西临凤湾公路 。现属下北。相传元初(1279—1290)已有欧、卢、谢 、夏四姓先后集居成村 ,以欧姓为主,故名。人口593人,耕地296亩 。
前陇村。西临凤湾公路 ,现属下北 。相传宋朝初年(约1127年)建“见龙寨”已成村落,因昔有一田垄伸及邻越美村,该村居垄前(垄与陇谐音) ,故名 。人口1625人,耕地398亩。 前陇村八月初八的李老仙师诞辰文化活动连续三日吸引了汕头潮州揭阳甚至珠三角地区信徒的参与,活动空前热闹。
云路头村 。别称牛路头 ,现属下北。相传宋末(1270—1279)已有村落,元朝年间(1279—1368)设有墟集,牛贩商贾前往交易,常于村头林荫之处歇息 ,故称牛路头,雅称云路头,系指商贾牛贩云集于路头之意。人口1025人 ,耕地407亩,属沙壤村民有搞小生意的习惯 。
贡林村。称暗巷仔,北与潮州市官塘镇潭头村毗邻 ,现属下北。村落初由大暗巷(贡余)迁居创建,因比大 暗巷(贡余)小,称暗巷仔。后又有乔梓里村林姓来此落户 ,林姓逐渐增多,故改称贡林 。人口548人。,耕地258亩 ,属 沙壤,地势低洼,易内涝。
贡余村 。俗称大暗巷。东北与潮州市官搪镇尧里村毗邻,是潮澄交界处。现 属下北 。该村自宋末(1270—1279)已有居住点 ,因住宅 大都是草寮,阳光不足,有阴暗之感 ,故称暗巷,其村落比附近暗巷仔村大,称大暗巷 ,雅称贡巷,因姓余改为现名。人口553人,耕地240亩 ,属沙壤,地势低洼,易内涝。
何厝村 。原名覃恩社 ,现属下北。宋末(1266—1279)有郑、何两姓居住, 村名覃恩社是深思之意。1949年10月以后,该村主要是何姓人住居,故改现名 。人口379人。 ,耕地79亩,属沙壤。,村民有传统禽畜阉割技术。 西临韩江支流东溪 ,东接凤湾公路 。相传聚落始于宋末(约1200年),因该村榕树茂密,绿竹成荫 ,喜鹊群栖于此,故名。俗称“客乌”巷。人口 2060人,耕地430亩 。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3516万元 ,人平收入3240元。
卢厝。相传,北宋年间(960——1160)由福建卢氏到此定居,渐成村落 ,以卢姓命名 。据说因一次大堤决口,房屋冲毁,村民大部死亡,幸存者只得逃荒他乡 ,卢姓濒于绝迹。宋末(1271一 1279),鹊巷村先祖由福建莆田至卢盾旧址定居,故卢厝归鹊巷村所属。 别名樟树下村 ,东为凤湾公路,西为韩江支流东溪
相传明代(1368一1645)成村落,祖系福建漳洲 。昔时村中有樟树 ,高大茂密,庇荫村民,故称樟树下。1949年改称樟籍。人口5319人 。耕地1366亩。种水稻、花生 、甘蔗、生柑、番石榴(木仔) 、荔枝等。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419元 ,人平收入2866元。
湖东 。俗称凤岗岭。明初(1368一1398)始成村落。据说该村创建于“凤地 ”之上,村里有一凤江祠,故称凤江岭 。
欧厝。村落始 于元末明初(1368—1398) ,传说有欧姓兄弟两人来此,一在下欧村定居,一在本村定居,称上欧 ,后改欧盾,俗称仙村。
堤仔尾 。俗称岐梓美,明初(1368—1398)始成村落 ,因该村位于防洪堤之末端,故名。
杨美。村落始于里初(1368——1398),因位于杨厝沟(大型排水沟)之末端 ,故称杨尾 。“尾”与“美”谐音,故称杨美。过去村民多从事鱼苗培育。
邓厝 。在鲨坡家西北15公里处。传说明初(1368一1398)邓姓人来此定居,故名。以前村民多以木工、竹器为业。 上北村位于澄海区西北部 ,与潮州市磷溪镇、官塘镇 、铁铺镇接攘,下辖8个自然村,其中 ,侯邦、宅头是革命老区村,
上北村总面积3.63平方公里,耕地2838亩,人口8637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 ,工业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改革开放以来 ,村民在搞好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加工的基础上,大部分富余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活 ,经济收入薄弱,2004年人平收入只有2380元。
今天,随着澄海撤市设区 ,隆都成为中心镇的发展步伐,上北村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振奋精神 ,团结进取,围绕建设中心镇的战略目标,争取经济社会能得到新的跨越。
新乡村 。现属上北。西北与潮州市磷溪堤头村为邻。村落创于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先祖从侯邦村移居至此建新村 ,故名 。人口784人,耕地240亩。有传统性的竹器手工业,制作谷筐、畚箕。
后陈村 。西面与潮州市磷溪镇饶砂村 、仙美村隔村相望。现属上北。相传村落落创于元末明初(1360—1380) ,有翁厝园、后园、前陈等地名,故命名后陈 。人口1278,耕地455亩 ,种水稻、香著 、花生、主柑、香蕉等。
侯邦村。北与潮州市官塘镇接壤。现属上北 。相传村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 年),由中原江夏氏迁徙于此,因远祖曾封侯 ,故名。人口1599,耕地455亩,沙质土。种水稻 、花生等 ,加工畚箕之竹艺技术为村民传统性手工业 。
古宅村。原名高厝宅,面与潮州市磷溪后洋堤村接壤。现属上北 。村落创于明代(1368—1644),因该村地势居隆都较高处,故称高厝宅。系“高 ”与“古”音相近 ,故改今名。人口408人,耕地113亩,属沙壤 。种水稻、甘蔗、花生 、香蕉等。村民有传统泥工手艺。
宅头村 。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 ,位于当地的沙垄顶,为毗邻各村之首,故名。人口2119人 ,耕地780亩,沙质土。种水稻、地瓜、花生,荔枝是村特产 。竹制工艺加工是该村传统性手工业。
龙美村。俗称陇尾 ,北面与潮州市官塘石湖村为邻 。现属上北。村落创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相传古代韩江横堤决口,大量泥沙冲到东面数公里处形成一道沙拢 ,该村处干沙拢末端,取“拢”与“陇”同音,故称陇尾,雅称龙美。人口1290人 ,耕地415亩,属沙壤 。种水稻 、生柑等。手工业有南金加工制作的传统。该村有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状元先生第 ” 。
溢洋村。俗称鸭洋村,北面与潮州市官塘镇为邻。现属上北 。该村地势低洼 ,沟搪密布,有鱼虾满搪,鹅鸭满洋之状 ,故名。“鸭”与“溢”谐音,故为现名。人口462人。,耕地208亩 ,属沙壤 。由于地势低洼,种水稻为主、养鱼及家禽养殖业较为兴旺。
潭美村。现属上北 。村落始于明朝末年(1628—1644)。人口590人。耕地170亩,沙质土 。种水稻、番薯 、花生。村民有制作竹器工艺的传统习惯。 后埔村位于隆都镇西部 ,北邻上北村,东南与店市相邻,南面与潮安县江东隔镇江相望,西面与潮安县磷溪镇接壤 ,人口5100人,面积约3平方公里 。后埔村由后埔、白沙宫、堤兜、宁厝埔 、洪渡头上社、下社、龙溪共7个经联社组成,居民祖先与明朝崇祯年间先后由福建迁入 ,7个自然村人口分布不一,其中后埔主村最多,约2400人 ,居民以陈姓为主,还有秦 、王、潘、洪 、张等姓氏。
全村以纯农经济为主体,有羊毛、珠绣等手工业和小规模工业 ,其中羊毛绣、珠绣有20多年的历史,土地地值低廉,为提高土地创植率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种植“妃子笑 ”荔枝 、越南白枣等优质高值水果45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产地。
后埔 。相传聚落始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因前铺村与后埔村中间一院埔(上寺院 ,据考属宋代寺院遗址),该村位于埔后,故名。曾于1941年前后任饶平县县长、国民党国大代表、汕头商会会长的陈焕章(字秉元) ,是后埔村人,在村里建有宅府“百里候第”,现是村委会办公址。
龙溪。南临韩江 ,西界潮州市磷溪,约1910年成村落 。因四周竹林 、树 木繁茂,状似小案桌 ,北面龙门关涵,取名龙门案。后因龙门关涵较为有名,改名龙门关新乡。1949年后 ,因龙门关涵起不了引水作用而拆毁,但该村前面旧溪尚存,政改现名 。
上社。西临韩江。该村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因地处韩江堤边渡头 ,祖宗姓洪 ,故取名洪渡头村 。因洪渡头村有两个自然村落,该村位于上方 ,故名。
下社。西临韩江 。村落创于组朝末年(1628—1644),因地处韩江堤边渡头,祖宗姓洪 ,故名洪渡头村,因洪波头村有两个自然村落,该村位于下方韩江下游 ,故名。
宁厝铺。俗称房西埔,在澄城镇西北16公里处 。村落约创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后埔村二房白沙宫秦氏搬迁而来 ,因地处二房西面之荒埔旁,故称房西埔,后改今名。
堤兜。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创成村落,因地处韩江下游东溪北岸防洪堤围拐弯处 ,故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27—一1937),该村是中国***主活动区之一 。
白沙宫。村落创于南宋末年(1271—1279),祖先以捕鱼为生 ,建宫庙求神祷福,因宫前有海滩聚积白沙,取名白沙官 ,又以白沙宫命村名。该村是明末(1628—1644)御前总兵秦容之的故里,曾民族英雄史可法部属,清初在浙江钱塘县与清兵血战中以身殉国 ,战袍归葬故里 。坟址在现今王厝后,碑文日;“钦授御前总兵容之秦公”。
湖土乾 。村落始于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 。村前有一水渠,流至村正面扩展成大池 ,状似湖,故名。村民多从事竹器手工制作和经商。
路头张 。村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该村靠近大路头,姓张 ,故名。村民多以灰泥工。
长其洋 。西南是韩江防洪堤。与潮州市磷溪镇厚洋堤村隔潭相望。该村创于宋初(1005—一i015),原名长岐社,是村落地基较长之意 ,后改为现名。村民从 事泥灰工 。 店市,相传自明代(1368—1644)起已有集市,由于区域不大 ,集市小,店铺狭窄,故名为“店仔头市 ”。潮语“一点仔”(不大)之意 ,后来随着集市的逐步扩大,遂改称为店市 。前属海阳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饶平 ,1949年属澄海 。下辖店市居民小组和美头、陇下、前溪许3个经联社,人口4715人,耕地434亩,沙质土 ,地势平坦,交通方便。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4107万元,人平收入2982元。店市“雪白云片糕”
禽畜种苗 ,饼食制作,修理业是传统经营项目,如店市“米钱 ”(糯米制软饼)、老花和麻薄等饼食饮誉国内外 。贸易集市日人数超2万人。市内有影剧院一座 ,中学 、小学各一所,还有基督教堂一座建于1886年(中、小学和基督教堂均在近些年重建扩建),是隆都镇政府驻地。
陇下村 。原名龙厦。聚落创于明朝末年(1628—1644) ,传说此处为“龙地”,龙乃吉祥之物,厦是高大建筑之称 ,龙厦二字象征富贵吉祥豪华之意,故称龙厦。后因龙厦和陇下读音相似,故改今名 。人口 778人,耕地163亩。种水稻、花生 、甘蔗、生柑。村民有棉胎 加工手艺。
美头村 。相传明末(1628—1644)创成村落。昔时因村前住宅建筑整齐美 观 ,故名。人口490人,耕地96亩,属沙壤 。因气候温和 ,地势平坦,靠近集市,盛产 蔬菜、菜苗 、菜籽 ,兼种水稻。
前溪许村。居隆都区中部 。聚落始于明朝中叶(1522—1566),因村前有古河隆卜溪,许是姓氏 ,故名。人口1200人,耕地108亩,属沙壤。种水稻、花生、番薯等 。村民有禽苗孵养 、饼食制作、竹器传统经营项目。 福洋村 ,现为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一个行政村居。位于集资区,东接安澄公路,西临韩江支流东溪,南与前埔村接壤 ,北面为店市 。
相传福洋村创建于明朝(公元1386—1644)末年,昔时村南为海洋,取其村居北故初名为“北洋”。因潮语“北 ”与“幅”同音 ,又因“幅”与“福”形近而取“福 ”义佳,改名“福洋”。当时,默安公、自参公兄弟从福建省莆田乌衣巷迁居今福洋定居。以福建光祖建居祖为福洋“永锡堂”始祖 ,至永忠 、永义、永和为第二世 。长房永忠居深田 (今店市)其后裔子孙分居各地;二房永义居福洋,又分衍居海南文昌及揭阳、上饶等地;三房水和居堤兜,后分居湖墘。清初 ,福洋始建“潘氏宗祠 ”,郡望“荣阳世家”并于 1996年重修。福洋潘氏,以建居公为始祖至今己传至第 23代……
民国初 ,受生活所迫,福洋村乡民大量侨居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诸国,在外乡亲数倍于本村,故素有侨乡美誉 。现人口 21 24人 ,面积 1平方公里。农业生产素以“无公害蔬菜”种植而闻名,经济作物有龙眼 、荔枝、番石榴等。工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众多,有 印刷 、制糖、食品、刻板 、制纸等行业 ,约有三十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和近百家个体户 。200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804万元。全村人均收入2866元。
改革开放以来,福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海内牙乡亲的共同努力下 ,先后兴建了福洋华侨学校、华侨水厂、村道 、地下排污设施、灯光运动场 。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文明新社区。 位于隆都东部西陵山之西面 ,下辖夏厝、田边 、东乡、樟山、冠美、大巷 、关脚7个经联社,2003年,总人口4961人 ,耕地面积1559亩,工农业总产值4357元,人平收入3008元。各自然村基本情况是:
夏厝 。该村始创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揭阳县田心村分支来此,原名田边村。1949年以夏姓改为现名。人口410人。耕地135亩 ,泥沙质土 。农业以水稻为主。
田边。明朝初期(1368-1378)始成村落 。人口380人。耕地126亩,泥沙质土。种水稻、花生、生 柑 、水果 。
东乡。村落创于明初(约1380年),人口250人。耕地100亩 , 沙质土 。种水稻、花生等。
樟山。该村始创于明朝末年(1624一1644) 。西北面与潮州市官塘奕东山村、突庵村接壤。昔时北面一小丘,名叫“岭 顶 ”,生长一棵大樟树 ,取樟树和山丘命名樟山村。别名塘拍,传说前村南面有一大积水塘,村落聚集于水塘之北 ,俗称塘北,因“北”与“拍”谐音而别称塘拍。人口1070人 。 耕地359亩,种水稻 、番薯、花生、甘蔗 、生树、龙眼、香蕉等。
冠美。俗称赶尾 ,村落始于明崇祯年间(1628 — 1644),原名坂美 。因该村座落于西陵山西面山丘之末,故称赶尾。后因住宅依山建筑,成灯房状 ,况倚山环水,更名冠美。人口1300人 。耕地430亩,种水稻 、番薯、花生、甘蔗为主 ,兼种生柑、香蕉水果等。
大巷。村落始于明朝初期(1368——1375),昔时该村分南北两片建屋,中间一通巷 ,宽约15米,故名 。人口960人。耕地327亩。种水稻 、番薯,盛产花生、甘蔗、生柑等 。
关脚。在西陵山小丘之东 ,韩江下游南溪之北岸。相传宋朝末年(1271——1279)始成村落,原名关山。清末(1906一1911),因隆都排涝之需 ,在该村畔两次建造排涝关闸两座,改名关脚,意即关之旁边 。人口 320人。耕地110亩,泥沙质土。种水稻 、番薯 。1959年澄海县兴修水利工程反虹涵在该村旁100米处。 人口6418人 ,耕地面积2245亩,地势低洼,处隆都鼎脐形之腹地。2003年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26元,人平收入2948元 。
前溪陈。现属前美。聚落始于元代中叶(约1325年)由陈氏世序公到此处定居创村,后并十余小村 。因村前有隆卜溪 ,且多数是陈姓人家,故名。种水稻、花生、生柑等。村中有一方寨,曰“永宁寨 ” ,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现尚完整 。村中有侨户陈慈黉建筑之四大宅群,始建于1906年 ,计有郎中第 、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占地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共有厅房506间。颇为壮观 ,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是汕头市新八景之“黉院慧风”。
朱维崧,1927年参加革命 ,1949年任吉林省省长,1955年任国家经委委员,1982年在京逝世 ,是该村人。
居美村 。现属前美。 村落创于元末明初(1357—1377)该村创于内溪之末,故称溪尾。后立庙祈神,庙名为“居美古庙 ”以居美命为 村名 。
关于“贵阳苗寨旅游景点介绍 贵阳附近苗寨景点”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10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贵阳苗寨旅游景点介绍 贵阳附近苗寨景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贵阳苗寨旅游景点介绍 贵阳附近苗寨景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贵阳苗寨旅游景点介绍 贵阳附近苗寨景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