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州大地家喻户晓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辞海》在有关“桃源山 ”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下有桃源洞 ,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公元前2000多年 ,桃花源其地就早已是风景幽寂、林壑优美的风景名胜地。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 。周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 ,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 ”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 ,可以擅自开拓疆土 。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 ,楚平王(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一说黄楚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一说黄楚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 ,文化相当发达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为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为秦时避难场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 。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 、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 ,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 ”以及他曾设帐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 ,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的习俗 ,相沿至今 。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 ,隶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
三国 、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叶) ,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胜地便开始有了建筑 。明陈洪谟编纂的《嘉靖常德府志》载:“桃源观,晋人建。 ”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观。“桃源山”这个山名在晋代以前即已有之;“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或者桃树之源的山 ,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 。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 ,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这,既是对桃花源当时情况情景的写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宁静 、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 ,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桃花源诗并序》杰作中,既有儒家“大同世界 ”的理想 ,又有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子 。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惊 ,使桃花源声名鹊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 、桃川(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段)等名胜景物随之遐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燹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的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了世人的心中 。当朝 ,废武陵郡,改朗州,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
进入唐朝 ,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朝廷敕各道建玄元皇帝庙 ,于桃花源重建桃花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户的徭役,以奉洒扫。天宝七年(748)夏五月十三日 ,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永充洒扫,守备山林 。大历八年(773) ,桃源观道人瞿柏庭羽化,后人在桃源山建迹坛(因有瞿柏庭在登仙上升处留有8个趾印的传说)和瞿仙馆。建中二年(781),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 ,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841)所撰《桃源观山界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 ,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记》云:“三十五洞桃源山 ,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 。 ”在唐代 ,桃花源进入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807),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游览,题下《桃源佳致》并刻碑之后 ,桃源山 、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潜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 、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元和十二年(817),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陵太守韦乾度 ,将桃源观土级祠坛改修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
由于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 、道人等 ,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倾心向往,倾情歌颂。据史料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 、五十人 ,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昌龄 、王维、李白、刘长卿、韩愈 、王建、刘禹锡、杜牧 、李群玉、章碣、张等。
及至宋朝,桃花源得到更大的开发与修复,成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 ,朝廷把有名胜古迹桃花源的沅江中下游两岸地域从武陵县析出,另置一县,并以“桃源”为县名。其后不久 ,朗州改名为鼎州,桃源县及境内桃花源遂属鼎州。乾道一年(1165),鼎州改为常德府 ,桃源县及所辖桃花源随之属常德府 。从宋初开始,桃花源大兴土木,广建道观。淳化元年(990),朗州官奉诏修建五百仙人阁 ,竣工后命名为望仙阁。政和元年(1111),权发遣广南西路转运副使张庄奏度龚元正为道士,营造梵宇 ,依山而建,分上中下3宫,共1330楹。翌年 ,宋徽宗御笔亲赐“桃川万寿宫”匾额,设提点掌管 。淳祐元年(1241),龙阳(今汉寿县)人文必胜捐资修建武当行宫。宋代的桃花源 ,不仅建筑群一度辉煌至极,其地的山水植被也渐被培植得格外秀美丰腴。这些,既得益于因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巨大影响而日渐繁荣的桃花源文化的滋养 ,又反过来使桃花源文化更加丰富而鲜活,以致浸润整个神州大地 。宋绍圣三年(1096),历史上第一部收辑自晋至宋诸文人写桃花源的诗文《桃花源集》(共4卷)由田孳编成。后于绍兴初年(约1131—1140)和淳熙七年(1180),又先后两次编成《桃花源集》 ,辑此前桃花源诗文数百首(篇)。整个宋代,先后有张咏 、梅尧臣、张颙、王安石 、苏轼、秦观、黄庭坚 、胡宏、朱熹、陆游、姜夔 、谢枋得等几十位诗人、词人和文学家又给桃花源留下诗、词和散文 。
元代89年中,因朝廷不重视 ,桃花源不但没有得到修复和开发,反而在其末年顺帝在位时期(1333—1368),被兵燹毁为一片废墟。但以陶潜文化为灵魂的桃花源文化却是兵燹所无法毁掉的。这一时期 ,仍有不少著名文人来桃花源游览题咏 。如张斛 、元好问、许衡、吴澄 、刘因、揭傒斯、萨都剌 、傅若金等数十人,写下了不少关于桃花源的诗文。
明代,桃花源时修时毁 ,时兴时废。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观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后道士龚贵乡继续兴建 。明景泰六年(1455) ,湖南巡抚李某赞助住持道士谢智常在桃源观旧址建殿数楹,不20年即毁于风雨。成化十八年(1482),常德知府李泰赞助道士冯信通建三清龙虎殿、法堂、官厅,并募缘修饰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 ,住持道士谭常仑修建桃源观山门及清风桥。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显(号称桃道人)成片开荒扩种桃树,四处募化并动工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 。至嘉靖四十年(1561) ,方告竣工,而曾道人募化经营竟长达43年之久。就在这一时期,常德知府林应亮建亭于桃源洞口 ,并题刻“洞口长春 ”石额。万历三年(1575),湖南巡抚赵贤重镌唐刘禹锡所题“桃源佳致”碑 。万历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590—1595),中丞江东之规划在桃源洞外隙地垒石砌园亭一座 ,未待完成即去职。湖广右参政陈性学,继续砌筑,未几完工 ,建成八方亭(即今方竹亭)。万历三十二年(1604),湖广按察使司分巡湖北道副使刘之龙嘱桃源县令魏以克于桃源洞前修建堂宇,为廊为庑,为厅为门 ,茶厨庖舍毕具 。环以墙垣,又引洞中流水注入亭前小池,题为“灵仙之府”。万历三十五年 ,湖广按察使司副使李廷谟与桃源县令黄涞,命主簿何伯熹在灵仙之府两厢空地建房数间。万历三十七年,湖广布政使司参政兼分巡湖北道郭显忠与县令黄涞 ,赞助僧人张定性建大士阁五椽于桃花山顶,奉祀大士像 。天启年(1620—1927)间,因桃源洞口天然石桥倾仄 ,桃源主簿孙廷蕙主构木桥一座,是为遇仙桥。约在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新建黄闻阁于黄闻山顶。与此同期 ,桃花源滨沅江一带的道观建筑群,又再次毁于兵燹 。随着时间推移,始建于晋的风景名胜桃花源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愈显名胜古迹和千古杰作的文化穿透力。明代的文人,对桃花源及桃花源文化 ,仍十分向往和热心探究。隆庆年(1560—1570)间,湖广按察使冯子京据宋人所编之集,补其缺失 ,更为诠次,又增以元 、明文人作,编成《桃花源集》3卷。整个明代 ,在桃花源留下姓名和有桃花源诗文作品问世的诗人、士宦就达68位之多,其中有王、薛暄、文澍 、王守仁、龙孚德、江盈科 、袁宏道、杨嗣昌、张镜心 、李得阳等 。
历经清代260多年,桃花源陆续得以修复 ,但远不如唐宋兴盛时期。清初,邑人罗其鼎倡修渊明祠(又名靖节祠),并于祠前种桃千树。康熙四年(1665) ,桃源知县陈洪范赞助山僧募修桃川古殿未成 。约在康熙十九年至四十七年(1680—1708),先是湖南巡抚汪子元欲重修桃川宫,未果;后其第子李永清继续修建而竣工,然其规模大不如前。康熙四十八年(1709) ,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桃源洞前建伴霞亭,于遇仙桥左下方建方竹亭(后为风雨所废)。又铸桃川玄岳行宫钟(高五尺、围一丈一尺八寸) 。乾隆八年(1743),桃源知县王增华倡修桃川书院于桃川宫附近。乾隆十八年(1753) ,桃源知县屈宜伸增筑桃川书院围墙,并建二堂、斋房。嘉庆 、道光间,桃源县教谕杨先铎和候宫举人吴玉麟一同在桃源洞口空地种桃300株 。道光二十五年(1845)冬月 ,桃源知县景见渊明祠日就倾朽,特倡修,命县人赵士逢董其事。翌年二月竣工。咸丰元年(1851) ,知县朱元增刊陶潜《桃花源诗并序》于渊明祠 。咸丰四年,桃花源建筑群除黄闻阁、渊明祠、方竹亭外,多毁于兵火 ,幸存者也日渐残破。咸丰六年,县人方大定倡修关圣宫于桃花源,未竣工。咸丰八年,知县熊镇南重修大士阁 ,未竣工。同治元年(1862),县人王道凤 、曾云樵等建成关圣宫(遗址在今菊圃),释常林为之塑像 。同治四年 ,桃源知县孙桐生续修成大士阁。同治九年(1870),桃源知县麻维绪刊陶潜、刘长卿、李白、王维 、孟浩然、张旭、韩愈 、刘禹锡、张、王建 、曹唐、王安石、苏轼 、黄庭坚等14人题咏桃花源诗文于集贤祠内。光绪十四年(1888),桃源知县余良栋开始清理在桃源洞、桃川宫前后左右的桃溪校经书院(即桃川书院)膏火田 ,次第清丈得田土495亩,从其中提出田70亩、熟土10亩付渊明祠 、延至馆道士,岁以租入作香火费 ,又提出田20亩及缆船洲罾埠一所,以其租入备桃花源建筑岁修费,又由书院董事每年支给黄闻阁住阁人食谷十石 。不久 ,即将坐落在渔人问津处之校经书院迁往县城。光绪十七年(1891),大雨雹,渊明祠屋瓦碎落。知县余良栋建庙于大士阁后山顶,移奉渊明神主 。光绪十八年 ,知县余良栋重修渊明祠,并缘山布置亭阁,按《桃花源诗并序》题名为问津亭、穷林桥、延至馆、水源亭 、桃花潭、渔人从入处、豁然亭 、寻契亭、高举阁、渔人辞去处 、既出亭、向路桥凡12处。
继明代桃花源道教文化面纱的“薄 ”化和陶潜文化本色的强化 ,清代更往这方面跨进了一大步。乾隆皇帝高宗(1736—1795在位)所写桃花源的两首诗(《拟桃花源中人送渔郎出源》、《拟渔郎复至桃源不复得路》),均以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为本体,据而咏叹抒怀 。清代间 ,从乾隆十九年(1754)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不足百年间,就先后有桃花源大士阁住持僧一休 、武陵秀才唐开韶和武陵庶吉士胡绰 ,相继编成《桃花源洞天志》、18卷本《桃花源志略》和13卷本《桃花源志略》。这些桃花源志书无不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为本,对已逾千年的名胜古迹桃花源进行记述和研究。整个清代,文人墨客、士宦名流更是纷纷亲往或遥相寄咏桃花源 ,仅有史料记载者就多达百余人,其中较有名气者如陈士本 、罗人琮、李渔、查慎行、俞益谟 、王文治、张百龄、陶澍 、石达开等 。
民国时期,桃花源也稍有修复和开发。民国三年(1914),桃源知事杨瑞鳣赞助主持修梅道人李贯在大士阁故址修建观宇(大士阁于民国元年毁于火) ,夏四月告成,规模比原大士阁有所扩大,题为桃花观 ,并将大士堂改名为“古隐君子之堂”,以奉祀陶渊明像;又于堂左筑一别舍(即今息机别馆);舍外复建一亭,取陶渊明诗意命名为蹑风亭。秋九月九日 ,杨瑞鳣精选《洞天唱和集》中较优诗文及古人名作勒石20余方嵌壁,并树桃花石“福、寿”屏风(福寿二字分刻二面)于正厅。民国32年(1943),在县人国民党中委覃振及省参议长唐伯球的倡议下 ,于桃花山头门建桃花源牌坊 。同年,迁延至馆于山后,于馆原址建玩月亭。
新中国成立后 ,***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桃花源的保护、修复和开发。1959年,湖南省公布桃花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湖南省文物部门拨款修整穷林桥 、菊圃、玩月亭等建筑,并对桃花源其它古迹进行了修缮和油漆。1973年 ,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桃花山头门牌坊、蹑风亭 、集贤祠等建筑。1975年,桃花源文物管理所恢复 。1976年重修桃花观山门。1977年,县政府拨款修复豁然轩(原名豁然亭)、延至馆 ,油漆遇仙桥。1980年,省文化厅拨款整修菊圃,建桃源佳致碑亭 。1982—1983年 ,省文化部门拨款修复水源亭,新建碑廊,并将历代碑刻17方移至碑廊内。1983年春 ,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单位各级干部在桃花源种桃一星期,共种桃4310株。这年夏秋之交,桃花源连遭暴雨 ,致桃花观东西二面滑坡,遇仙桥被冲坏 。省文化厅拨款数十万元,整修遇仙桥等17处被毁坏的建筑,整修游路 ,很快就使面貌改观。1984年,省水电厅拨款整修御碑池,建怡然桥。同年秋季 ,维修玩月亭和桃花观前殿,砌修蹑风亭下平台。1985年,整修集贤祠 ,构建憩庐,筹建秦人宅宾馆,翌年完工 。1986年 ,修整游路,再度维修蹑风亭 、穷林桥等建筑物。1987年,湖南省政府公布桃花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列入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内。省文化部门拨款40万元,修复高举阁,1990年竣工 。桃花源虽经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损毁,到20世纪80年代末 ,已经展现出自明、清以来没有过的新规模、新容颜、新活力和新意境。
当时代步伐迈进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盛世春风吹绿了桃花源这方神奇的山水田园。从1991年至今,这10余年成为桃花源历史上修复开发的又一鼎盛时期 。在中共湖南省委 、省政府的关怀下 ,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桃源县委、县政府,直接领导了这次大规模的修复开发工作。1991年 ,批准成立了湖南省桃花源风景名胜区管理处。1991年冬至1992年春,完成了第一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花源跨国道大牌坊 、渊明园、桃花湖、刘禹锡草堂 、咏归亭、花影亭、双星亭 、五柳湖、水府阁(又名黄闻阁)、问津亭 、黄闻山庄、秦人洞、豁然台、秦人居 、竹廊、公议堂、奉先祠 、延至馆、自乐桥、余荫堂 、奇踪馆、傩坛等景点 。1992年冬至1993年春 ,完成了第二期修复开发工程,修复和新建了桃川万寿宫(上宫)、天宁碑院 、悠然园、忘岁园、八仙亭 、秦城、秦人古道、玄亭等景点。此外,还修建一批供食宿的宾馆、餐馆等旅游设施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1996开始 ,展开了以挖掘桃花源文化内涵 、开发沅水风光和完善景区功能配套为重点的第三期修复开发工程 。修复、整修和配套了一部分景点,包括桃林、菊圃 、渊明祠、集贤祠、桃花观 、水府阁观景台、桃川宫、天宁碑院 、沅水风光线等处。2000—2003年,拆迁了部分有碍观瞻的建筑物,大搞“三植 ”(植古树、植古藤、植草皮)工程 ,开发了栖霞园 、整修了菊圃,改造了半月台,新修了天宁碑院聚贤桥 ,增加了景区的亮点与卖点。短短10年时间,三期工程共投入资金2亿元,修复开发景点88个 ,完成各类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封山育林300余公顷,植树50万株。并在此基础上 ,成功地举办了多届桃花源游园会、桃花节和桃花源“福”文化节、蟠桃会 。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而神秘的桃花源,以更加清秀优美的风姿展示在人们面前。
游桃源山记 李澄中 翻译
见机而作尽忘机是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没有巧诈的心思,与世无争陶然忘机的意思。
原诗: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闻钟鼓响 ,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园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
机时得到桃园洞,忘钟鼓响停始彼。尽闻会佳期觉仙 ,作惟女牛底星人。
而静织郎弹斗下,机诗赋又琴移象,难道归冠黄少棋 。
这是1986年刻在湖南桃源县桃花源遇仙桥头石碑上的一首诗。碑上的提示告诉人们 ,应该从中间读起,按顺时针方向从里往外旋转着读。这是一首压“旗”字韵的七言诗 。
遇仙桥
中国桥名,多处都有遇仙桥 ,本词条主要收纳桃源县、灵兴镇 、沙寨乡等地的遇仙桥,桥大多是因传说在桥上遇到仙人的故事而命名,灵兴镇遇仙桥 ,在灵兴场镇西边苏家河上,为8孔两跨石砌大桥,桥东是古老的灵兴镇。
灵兴镇遇
桥西是千年古刹灵峰寺。据《清嘉庆三台县志图》描绘:灵峰寺 ,依山傍水而建,跨河有桥,宛如缺月初弓,建于铁琴遇“仙 ”——得“旃檀”处,因名“遇仙。
桃源仙桥
遇仙桥原为横卧涧上的自然岩桥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一1627年) ,桃源县主薄孙廷蕙修成石拱桥。清末。湖广提督俞益谟于桥上修遇仙亭 。
1983年因桥左侧滑坡,将亭压倒,后由湖南省文化厅拨款修复。饰以龙脊敖角 ,并置长凳于两侧以憩游人,桥两端各立石碑一方,供游入观赏。桥下菖蒲业生 ,松竹复阴,溪流潺潺,游人至此 ,遇仙之期冀油然而生 。
遇仙桥是一座横卧桃花溪上的游廊式风雨桥,相传古代桃花源附近有一美丽姑娘,当地恶霸想强占为妻 ,母女顺山逃跑,在此桥遇一老翁,母女向其哭诉原因,老翁带他们至秦人洞 ,用手一指,洞门遂开,母女人洞避难 ,故名遇仙桥。
我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文中讲到“桃源”里“田埂小路纵横交错,鸡狗的鸣吠声到处都听得见”的景象就如同外面的世界 ,从没读出来说他们是先民的意思。庚午年秋季,我奉命出使云南,中途折转去了桃川宫 ,东边就是桃源山,我们从小路进入山谷,起初道路狭窄 ,经过一段时间的跋涉后到了八卦亭 。亭子前矗立着很多古碑,都已经残破得斑斑驳驳无法辨认了。继续往东前行有一块方形碑碣,上写遇仙桥,山泉从桥下流过 ,水质特别清爽甘甜,南边溪岸长着种类繁多的竹子,还有个亭子 ,现在荒废不用了。于是派两个小童仆搀扶我胳膊,拄着手杖沿着石阶前行,我侧着脚在排列如牙齿的石路上艰难前行 。经过多次折转来到一个平坦的山台 ,南北纵横绵延可达一丈多,平台上有石案,还摆着三个石墩 ,东面山壁间悬挂着瀑布水流直冲向下,回旋在灰白的泥沙间,在这种情形下 ,找桃源中的“鸡犬 ”,“桑麻”,哪里找得到啊。当地人讲“南面山脚下原来有个洞口,那里就是秦人当年隐秘的地方 ,几年前还是个深潭,现在砂石日积月累,几经有两丈多深了。”像妇孺等人没有不知道桃源的(桃源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是因为有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才流传开的。今天我们一行看到了遇仙桥,石凳石案 ,仿佛都是些鬼异的事物,这些难道就是陶渊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本意吗?一方面溪流的出口都是崇山峻岭,想要询问渔夫借船的场所但是也没有 ,因此这里绝不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中桃源的地方无疑,难道高岸变成深谷了,深谷形成丘陵了 ,难道是古今变才迁造成这样的变化吗?还是因为陶渊明好奇,偶尔道听途说,率性随随便便写出来的,但是没有符合它的客观真实行吗?又或者是感怀痛惜义熙年那场乱子 ,想要发挥自己的才干干一番大事业却不知魏晋那帮人早就仓惶逃走了,因此有所寄托才慷慨成文的吗?既然如此,那么士人君子想要凭借文章诗词留名后世 ,本来就应该本着确凿而有根据的态度 。决不能只图一时畅快,让流传下来的见闻成了异端怪词,是后人产生迷惑啊!
关于“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11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桃花源风景区的历史沿革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