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点”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成化瓷底部双边线近圈足的那根青花弦纹线 ,颜色比较深重,而上面一根弦纹线则显清淡 。(注:耿宝昌先生之语)。
2 、成、弘的罐或香炉的内口边沿,有时会加饰一至二道青花弦纹线。
3、肩部与胫部(下腹近底的那部分),出现青花变体莲瓣纹与简化莲瓣纹 。这类辅助纹饰 ,通常情况下,不是成化便是弘治的。而肩部与胫部出现青花方体莲瓣纹与简化莲瓣纹之纹样,不是弘治就属正德。
4 、胫部常饰以螺丝靥形莲瓣纹 ,而盖面纹饰大多与肩或胫部之辅助纹饰相呼应。这类螺丝靥形莲瓣纹边饰,明景泰、天顺时出现,成化时盛行 。
5、成化经常模仿宣德纹饰 ,故多见夔龙、还有香草龙。晚明时,此纹样明代少见,即便有 ,亦粗俗不堪。至清康熙朝,又见形象细腻 、生动的夔龙与香草龙之摹仿(这与康雍乾三朝喜好模拟大明瓷器有关) 。
6、肩部常常饰有一周青花连弧纹边饰,此连弧纹 ,自成化起,经常出现在明中期的罐与瓶等立件上,系成化至弘治的重要边饰,时代性极强。
7、明代多见婴戏图。明中期 ,主体人物常见4至16人,背景大多数为田野景色;明晚期或清代,背景多为庭院 ,童子一般2至3人 。
8 、成化瓷上的人物纹,占据画面的比例,通常较大 ,所绘线条圆润。例如人物脸部呈鹅蛋形,衣服画成圆弧形,山石线条柔软无凹凸之感、有的若卵。此外 ,成化构图饱满、景致布局讲究匀称 。弘治人物纹所占画面的比例通常较小,景致空旷 、深远;正德时的人物纹,画得有大亦有小 ,景致显得对称和布局平稳。
9、成化喜以梵文(印度古代书面文字)作装饰题材,器物多为庙堂供器,书写的内容多属佛教经文、咒语之类。咒语的目的是消灾 。正德惯以阿拉伯文作题材,文字内容主要为吉祥语 、箴言、可兰经及器物用途的说明。
10、十字杵纹:双头杵交叉成十字形 ,在成化时期极为流行。据《李朝实录》 、《明实录》、《明史》等文献记载,成化后期,京师大建寺庙 ,宫中大兴法会,瓷器出现书写梵文、藏文以及与佛事等活动有关的题材,“这当与成化后期宪宗皇帝酷好佛教有关 ”(参见故宫博物院编《孙瀛洲的陶瓷世界》P105)。
11、成化官器釉内气泡细小 、均匀、疏朗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鉴别时万万不可疏忽 ,以免误断或失之交臂。
12、器物的底足釉面,同器身釉面色调经常不一致 。底足釉面白,器身釉面色调为白中闪青。此特征始于成化 ,为前朝所不见。
13 、明代的胎体洁白、细柔,釉质肥腴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 。有些器物 ,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但并非绝对!当综合器物全貌,避免以一概十。
14、成化瓷器修胎规整,器身横接缝的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下塌)现象 ,碗 、盘类等圈足较直、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涩底两种,以带釉者居多。成化民窑器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来得精细规矩,但质量大多上乘 ,质地洁白细腻,瓷化程度较好,绘画工整 ,这在明朝各代中最为突出,甚或超过晚明时期之官器。弘治民窑绘画有较多的为一笔涂抹法 。正德民窑器胎体粗重,厚薄不均 ,横接缝的痕迹明显,碗的圈足较直、较高。
15 、明中期,民窑器的底部几乎多为涩胎 ,自嘉靖起,绝大多数为釉底。
16、明代民窑器物多见有类似竹丝般的刮胎痕,尤其在器内与涩底,系修坯时留下的。
17、同清代瓷器相比较 ,总体而言,明代器物的釉汁更显肥腴 、古拙、釉面不太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 。而涩胎上 ,尤其在胎釉相交的露胎边缘处,多见氧化铁红,有的色泽淡淡的 ,有的浓烈呈桔红色。
18、明中期,系指成化〔1465--1487〕 、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中国青花瓷,经历了明代正统、景泰 、天顺这三个朝代的“空白期”(亦称“黑暗期”)之后 ,至成化,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生产,又得以全面恢复 。因此 ,明中期属我国陶瓷烧造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瓷器质量很高,被称为“青花瓷的振兴期 ”。
明代御窑展有何看点?
明宪宗成化皇帝,名朱见深 ,正统十二年(1447)十一月初二日生。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贵妃周氏 。
成化皇帝是位一直长不大的糊涂皇帝,他的命运曾几度起伏。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 ,最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英宗被俘 ,皇太后命立他为皇太子,同时立英宗弟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 。景泰三年(1452年) ,朱见浚的叔叔代宗废其皇太子,改封沂王。天顺元年(1457)正月,代宗病重 ,武清侯石亨等发动夺门政变,拥英宗复位,朱见浚又重新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见深。代宗被废为(成加右耳旁)王 ,迁居西内,不久去世 。8年后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 ,次年改年号成化。
成化皇帝在位共23年。宪宗即位之初,恢复了(成加右耳旁)王朱祁钰的帝号,上谥号为景帝 ,平反了于谦冤案,让大量被贬逐的正直大臣复职,朝政颇有振兴的气象。但是 ,好景不长,宪宗渐渐沉迷于神仙、佛道和长寿秘术,纵情声色之娱和货利之乐 ,政务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
朱见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欢一个比自己大17岁的宫女,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这位宫女就是万贵妃。出生于山东诸城,与江青是同乡 。她的出现造成了明朝第一个外戚乱政的局面。她的亲戚在其庇护下到处抢占民田 ,而且许多官吏也通过贿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过万氏对于朝廷的控制比起对内宫的控制就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她紧紧笼络住成化皇帝,使得后宫无人敢触犯她的势力 。成化皇帝的正宫皇后吴氏 ,由于与万贵妃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万氏,被打入了冷宫。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 ,才得以保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万贵妃的亲生子早夭,为避免失宠,她开始控制被皇帝临幸的宫女 ,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不是强迫打胎,就是致死 。险些使朱见深断了子嗣。
为了讨万贵妃的欢喜 ,成化皇帝令景德镇烧造了许多小巧的瓷器。如可以在手中把玩的豆彩鸡缸杯,还有用于喝酒的豆彩小酒杯 。这些器物都是成化皇帝与万贵妃爱情的见证。在这些器物的底部,都有双蓝方框的底款,内书“大明成化年制”。这些字是成化皇帝亲手所书 ,与他朝款识绝无类同。
明成化 青花缠枝莲纹高足碗口径17.7公分
器撇口,高足中空,器型秀美 ,为佛前供器,亦谓“马上杯”成“靶碗” 。其里心饰折枝牡丹,外壁所绘缠枝香莲 ,亦名“宝相花 ”。近足环饰朵梅,纹饰布局和谐舒展,色泽清新 ,为成化御窑青花上品美器,尺寸特大非常少见。
成化瓷器被历代藏家誉为瓷器之冠 。其瓷胎洁白细腻,其中氧化铁的含量少 ,这说明成化官窑对胎釉原料的选择与控制极为严格,故为明代瓷器之冠。成化瓷器无大器,多为杯盘碗盏之类,体型小巧 ,花样清新。其绘画纹样简单,青花淡雅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成化青花与宣德不同 ,宣德深沉凝重,而成化清新淡雅。宣德用的是进口青料,成化用的是国产青料。这是因为 ,到成化时,宣德所用的进口青料已经用尽,只好改用国产青料 。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在成化的青料中仍然含有进口青料,只是掺加了一些国产青料混合而成 ,这就是成化特有的“平等青”。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没有进口青料,而是皇帝为了适应万贵妃的喜好所特制 。
成化瓷器最大的贡献是豆彩器的烧造成功。“豆彩”是指,用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共同绘制而成。斗者,凑也。过去 ,关于豆彩瓷器一直认为是始于成化,其实不然 。在景德镇珠山出土的瓷器碎片中,就发现了早在明代宣德年间烧造的豆彩瓷器 ,说明豆彩早在宣德时就已经烧造成功,只是到了成化才大量烧制而已。
成化豆彩的绘画方法也不同前朝,没有采用永乐、宣德时期广泛采用的没骨画法 ,而是在已经勾勒好的双线中填彩。这种方法来自前朝景泰年间发明的景泰蓝的绘画工艺,成为成化十分独特的瓷器绘制方法 。
成化豆彩瓷器由于烧造数量极少,保存不易 ,到明万历年间就已经十分珍贵。前些年,香港苏富比曾经拍卖过一只成化豆彩鸡缸杯,比拳头还小的一只杯子 ,卖了2300万港币,成为当时中国明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
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 、正德瓷器对比展近日开幕,展览共分五个单元,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轻盈秀丽——五彩 、斗彩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素三彩瓷器 、均匀纯正——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 。
其中 ,展出的弘治朝御窑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浇黄釉牺耳尊 、茄皮紫釉双耳尊、祭蓝釉描金牛纹双耳尊、浇黄釉描金弦纹折沿盘 、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和正德朝御窑青花阿拉伯文烛台、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云龙纹盘、五彩团云龙纹碗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素三彩锥拱海水蟾蜍纹三足洗、孔雀绿釉宫碗 、浇黄釉描金爵等,均堪称难得一见的珍品。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展品领略弘治正德朝景德镇御窑厂严格的瓷器拣选标准和这两朝御窑瓷器烧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关于“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12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中期青花瓷鉴定要领 明中期的青花瓷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