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陈谨简介及详细资料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谨简介及详细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陈谨 (1525年-1566年) ,字德言 ,号环江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陈谨以诗经应壬子科乡试中举。翌年会试第22名,殿试第一甲第一名(即葵丑科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陈谨为人忠直不阿,廉洁爱民 。平时其除公务外,多闭户研读,不轻交结 ,不受人财物。陈谨病逝于福州洗马桥东的南园。
明嘉靖年间(十六世纪中叶),瀛前一带屡受倭患,陈谨的父亲--伯亮因避倭寇抢掠骚扰 ,举家从瀛前迁往福州南门外洗马桥 。陈伯亮为人诚实厚道,在洗马桥开米铺,诚信经商 ,收入所得多行善举,常受人称颂。
陈谨在任时,在茶亭洗马桥旧屋之东置别业 ,筑"南园"。逶迤里许,户外有冈阜三石,森立如笋。现南园已废 ,旧址在今存山顶(原闽江锁厂),被民居所围,但尚可见三石一字排开,石上有一树 ,周围有两株榕树,树仍巍然挺立郁郁苍苍 。
陈谨有子名一愚,应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贡士 ,廷试中式,授漳州府学训导。
生平记载陈谨登第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奉命册封藩府 ,授命后因病逾期落职,被外放任惠州推官。翌年因治理地方政绩卓著,经徐阶提携升任南京太仆寺丞 ,不久改任尚宝司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转授南京国子监司业,后迁右春坊中允。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会试同考官时,其父病故 ,丁忧居家守制三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福州"三卫"兵卒因索饷作乱,抄掠城台官宦 、豪富人家,也扰及陈谨府第 。家丁为制止侵扰与兵卒相殴 ,陈谨见此情出门解劝,因衰绖在身无威仪,混乱中为乱梃所伤 ,卧病月余辞世,年仅42岁,葬于营前洞头山麓 。
陈谨病故后 ,给事中岑用宾以"威令不行于士卒,白昼大都戕害近臣,宜罢道昆、治骄卒 ,以正法纪"奏劾福建巡抚汪道昆。朝廷特降旨罢汪道昆职,令巡抚陈万言捕首恶把总曹一麟等人,但曹一麟闻风逃走 ,无处缉捕 。由于陈谨在任时,对严嵩擅权横行常表不满,参与弹劾奸相严嵩"十恶不赦大罪",严嵩怀恨在心 ,曾千方百计阻扰其加官进爵。因此,官府没尽力办案,缉捕之事就不了了之 。
主要事迹不畏 ***
陈谨小时 ,陈父有一次到闽侯尚干街卖菜,当时有几个仗着他们是当地人,不仅不肯外乡卖菜 ,还将陈父其钩秤折断 。平日里不畏惧 *** 的陈谨,遇事总能据理力争以理服人。此次,他只身来到尚干与那伙人理论。当时 ,当地有个文人就此事便说:"我出个对子,你若能对上,我们赔秤给你 ,若对不上就此滚蛋。"陈谨马上应允,那人说"尚干平洋居万户"陈谨应声对上:"长乐环江出三元"那人笑道:"你们长乐只有两个状元,那来的三元呢?"陈谨答道:"连我岂不是三状元吗?"那几个人顿即佩服,深感陈谨胸有大志 ,日后定会出仕 。最后,他们自认不是赔秤了事。
巧答 " 十二景 "
嘉靖皇帝在殿试时,问陈谨家乡有何景致?陈谨随口答道营前有十二景:"青州塔影 ,白马钟声。虎丘夜月,龙窟秋涛 。五峰耸翠,三石垂青。八仙留迹 ,七星伴月。四山樵唱,环浦鱼歌 。文笔尖峰,半月沉江。"陈谨的口才深受嘉靖的褒奖 ,经陈谨怎么一说,营前十二景也就因此远近闻名。这当然不仅表明了他的才思敏捷,也说明了他对家乡的景致有敏锐的洞察力 ,以及更是他由衷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弹劾严嵩
陈谨为官忠直不阿,廉洁爱民,在为宫允学士时,曾弹劾奸相严嵩十恶不赦大罪 ,但当时严嵩深受嘉靖皇帝宠爱,不但没有采用陈谨的意见,反而要加罪陈谨 ,但有念他清政多才,才不加罪责,正因为此 ,严嵩怀恨在心,千方百计阻扰其加官进爵。
铺石板路 设义渡
陈谨中状元回乡祭祖,看到家乡道路狭窄 ,雨天泥泞难行,便慷慨捐资铺了三条"三块的石板"大路:南由岐头道铺至状元岭,北由营前邹厝里铺至湖里山下 ,东由营前里陈铺至长安村"白石桥"头总长六里。深受行人里人的称颂 。这三条大道一直为昔时营前通向邻村与乡民下田耕作的要道。
另外,陈谨看到营前乡亲要到'岐头洋'耕作,来往客商,因受到营前横江阻隔 ,涉渡艰难,便将皇帝赐予的良田十亩,献给陈氏宗祠用作设"义渡"费用。这就不仅方便了营前 ,岐头,洞头三村陈氏父老,连港里包括马头 ,岭头,塘屿,山腰等十几个村的人 ,交通来往也大大方便了。
文献著作陈谨的殿试策对温厚平实,议论时事不偏不激,文笔温润醇雅 ,深受会试主考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徐阶的赏识 。任史官时,朝廷封赠庆典,典制诰敕,多出其手。
主要著作:《内制奏》 、《国子讲章》、《陈中允诗文集》、《环江遗稿》等。
趣闻轶事水神显灵
陈谨出世前 ,陈母有一回到福州走亲,返回时天色已晚无船可渡,她只好步行至峡北 ,搭渡船去峡南,船开后突然江面狂风大作,渡船只好靠岸暂避风浪 。这时 ,船家听见有人喊道:"陈大人在此,怎可兴风作浪!"刹那间,抬头只见江面风止浪平 ,他心中好生奇怪,见岸上并无行人,再看船内只有四男一女 ,经询问得知:众人皆无开口言语,也都非姓陈,唯有一妇人怀有身孕,说其夫姓陈。此时 ,船家心中便已了然,遂向陈母祝贺日后必生贵子。
红光吉兆
传说,陈谨出生时 ,其父正在岐头"过江洋"耕作,突然望见对岸自家屋顶火光冲天,以为房屋遭遇火灾 。陈父便急速赶到家中 ,只见屋宇如故,得知是妻已娩,心中暗喜 ,自知此乃天赐吉兆,子日后必贵。果不其然,后来陈谨中嘉靖葵丑科状元。
此屋即为陈氏寿房祖厅 ,陈谨出世于右后厢房,系明代建筑,至今犹在(即陈谨故居 ) 。
"大王"起立
陈谨四岁时,随母亲到长乐北山村外祖母家 ,时逢正月,当地大王神诞。陈谨跟随外婆带供礼品到大王庙供奉,进庙时陈谨见大王站了起来 ,脱口说道:"大王站起来了!"外祖母连忙制止道:"小孩不懂事,别乱说话!"陈谨却说;"这是真的,不信 ,你把桔子放在大王的'裙摆'上,自然便见分晓。"
外祖母忙将一只桔子放在大王的群摆上,让陈谨出庙而复返 ,果然,桔子即刻从大王的"裙摆"上滚落下来 。外祖母见此景,心中便已明白 ,其外孙将来必定出人头地。
红灯引路
陈谨自幼聪明善读书,昔时营前村没私塾,他得过江去洞头就读。有一次,陈谨天黑未回。其母放心不下 ,便到江边迎候瞭望,隐约见有个人影,前面有两盏红灯引路 ,伴其直到道头搭渡过江 。渡船拢岸后,陈母方认出是陈谨回来,便问其有几人同回?陈谨却说只有他一人 ,陈母暗中称奇。后陈谨又到首门求学,居住宗祠耳房子,夏天居然没有蚊子 ,真是天助其人。后来乡人都争着到那里过夜 。
早稻变秫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中状元讯息传到福州后,有人把讯息转告他母亲。陈母说:"我儿如果中状元 ,我就做[米时]分给全乡的人。"那人说:"做[米时]要秫米(糯米),可你家只有早稻,那有秫米?"陈母说:"我儿若中状元,早稻定会变秫 。"
果然 ,过了一段时间,早稻全部变成秫谷,后陈母兑现若言。此谷种流传至今 ,即"八月秫",又称"陈谨术"。(注:福州民俗做冬节很隆重,节前家长督促孩子理发 ,妇女用糯米 、梗米粉做冬团粉果--福州方言叫[米时] 。)
风水传说
相传,福清人林仕浦精通风水之术。他来到长乐,看到泮野山峰有龙脉 ,山下必出鼎甲,赶紧把家族迁到"四林"(泮野、长限、长安和湖里四村),把此山四面团团围住 ,以为林家一定会出状元。
而长乐"青山下"地师陈礼,却为营前始祖把墓址选在营前葫芦山 。由于他看出此龙由泮野起峰,越过湖里山,落在营前葫芦山 ,灵气聚在陈氏墓穴内,后来,果然出了个"状元"--陈谨 ,因此故民间有"陈礼陈半仙,死去就是仙"的说法。
中国民间故事1
明朝崇祯年间一富家子弟侥幸中了头名状元志得意满便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了。
他返乡省亲一天便衣出游路过一个小山村时见从一座低矮的茅屋里走出一位女子。这女子长得美胜天仙一下子就把状元给迷住了 。他忙上前找话说女子只是嗤嗤地笑不回一语。状元一时昏了头竟向女子伸出手来。女子一躲就大声喊道:娘快出来呀 。喊声一落就从屋里走出一位老妇人问道:叫我干啥?状元知道这是女子的母亲不等女子回话上前一步抢着说:学生路过这里走得口渴了想讨口水喝。老妇人闻听就吩咐女子:快去取碗水来。女子一走状元就问老妇人:请问你女儿芳龄几何?老妇人说:她属虎 。状元扳指一算说:啊十九岁了。接着又问可曾婚配?老妇人说:我只有这一个女儿不想嫁她出去留着跟我做伴儿。女大当婚迟早总要出嫁的 。状元说有道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呀。这时女子端碗水出来了听到此话就说:娘这人流里流气不怀好意极不正经甭跟他多说。状元忙对老妇人说:妹子这话太随便了 。我是新科状元呀。老妇人不懂啥叫状元问他:状元是个啥东西?状元说:状元就是考中进士的第一名文章天下第一是最有学问的人。女子问他:状元几年出一个?状元说:三年才出一个。女子笑笑说:哎呀呀我还以为千百年出一个呢原来三年就出一个这有啥稀奇!老妇人斥道:小孩子家知道个啥 。女子说:我自然不能跟最有学问的状元比知道得很少。正因为这样我得向状元讨教有这样一个上联:炭黑火红胜似棉不知下联该如何对。状元是最有学问的人你能对出来吗?状元低头凝思良久对不出来羞得不敢抬头 。女子哈哈大笑拍着手说:哎呀最有学问的人也不过如此。状元公你看这样对如何:谷黄米白贵如金。说罢飘然回屋去了 。
状元一听知这女子美且有才就更喜欢了忙恭敬地对老妇人说:学生尚未娶妻对你女儿既爱又敬愿娶她为妻。如不嫌弃愿留下薄礼为聘。说着从身上摸出黄灿灿的两个金元宝递给了老妇人 。老妇人摸着金元宝说:这玩艺儿闻着不香摸着冰凉是啥?状元说:这是金元宝饥了能买吃的冷了能买穿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老妇人一听又把金元宝撂给了状元冷淡地说:我家有薄田几亩桑树百株倒不愁冻饿要这金元宝没用 。说着便往屋走。状元急了上前拉住了老妇人的衣裳说:我还有话要说。老妇人生气了:你这人不懂礼咋动手动脚的,怪不得我女儿说你不正经。滚吧 。说完挣脱状元的手走进屋去哐咚一声关上了门。
自命不凡的状元在小山村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悻悻离去。
中国民间故事2
龙虎山“悬棺”的传说
传说 ,江西贵溪龙虎山的悬崖棺是上古时期百越族先民遗留下来的 。那高高放在陡峭绝壁的崖棺有一个神秘离奇的故事,至今还 在民间流传着。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以卖棺材发财的棺材铺老板 ,一天,他用一只木船装了十几具棺材,从山谷要通过一条水路运到城里去卖。木船上满载着棺木在芦溪河上顺水而下 ,当木船漂到龙虎山畔时,老板望到悬崖上的岩洞口放着一具很漂亮的棺木,便忙叫船夫把船靠近一些,想看个清楚 。原来那是一具上等的楠木凿成的寿棺。他心里想 ,那棺材这么好,如果给我年迈的父亲作为寿棺该有多好啊!正在这时,有一位云游的神仙路过龙虎山 ,见这老板颇有一份孝心,便施展法术刮了一阵清风,那楠木寿棺便轻轻地飘到这老板的船上来。那老板本来是站在老远观望 ,这下突然站在眼前近看,他高兴极了,围着那楠木寿棺绕了一圈 ,果然是棵巨大的楠木凿成的 。他越看越喜欢,舍不得走开了。于是,他转眼一想 ,自己已年过半百,这上等的楠木寿棺,还 是留给我自己享用吧!父亲的寿棺就在自己的棺材铺里挑一副好的也就可以了。
棺材铺的老板刚想到这里,那云游的神仙发觉他的那份孝心是假的 ,贪财不嫌多,死了还 想要睡好楠木棺材 。云游的神仙生气了,他要对这不忠不孝见好就食的孽种给予惩罚。于是再一次施展法术 ,只见他口里念念有词,把手一挥,芦溪河的风顿时把船上的棺材全部刮到悬崖洞里去了。这贪得无厌的棺材铺老板呢 ,船也翻了,人也死了,落得人财两空。
中国民间故事3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天 。过去过寒食节 ,人们都不举火,吃冷食。最早寒食节为一个月,后来渐渐变成三天。现在 ,人们不再习惯冷食了,但这个节日作为风俗习惯还 保存下来 。
传说这个节日,是从春秋时代为纪念忠臣介之推传下来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他侍奉的国君叫晋文公,即公子重耳 。有一回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
有一次 ,公子重耳流亡魏国时,途中病了,贫病交加 ,十分困苦 。平时,重耳靠从臣们采摘野菜野果充饥,今天病后 ,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这时,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 ,献给重耳吃,使重耳度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叫晋文公 。开始,他对介之推在极困难时期给他的献身帮助 ,还 铭记在心里。但是时间久了,就渐渐忘了。一次,他对随从他流亡的功臣们进行封赏 ,竟然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难受,决心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 。他便背着年迈的母亲,逃进家乡附近一个大山里过隐居生活。后来 ,晋文公发现了自己左右少了一个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愧疚 ,便忙去找介之推,这才听说他已跑到深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亲自去他隐居的山里寻找,只见重重青山 ,葱葱树木,哪能见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顶上呼喊,只听见山谷的回音,不见介之推出山相见 。晋文公想 ,介之推是个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要背着他母亲逃出山外来 ,这样就能见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正赶风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数十里 ,烧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烧成焦土,但仍然不见介之推出山来 。人们在火息后才看见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 ,被烧死在深林中了。
晋文公想求见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被烧死也不相见,晋文公更加悲伤。这事传出后 ,人们都尊敬和怀念介之推 。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火烧死的,人们在这天不忍心举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 。
中国民间故事4
望夫石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夫叫海郎 ,一天,他跟着大伙们 一起去打鱼,天有不测风云 ,突然阴天阵阵,大海咆哮,风吹日打 ,大伙被大浪翻打在大海的深处,只有幸运的海郎没死,他躺在一块烂木板上 ,晕过去了,大海当木板是球,推来推去 ,最终漂到的一个叫上川岛的地方,海郎孤独一人生活在这片孤岛上。
一天,他出来散步,在岸边救了一条小石斑鱼 ,并放生了,原来那条小石斑是海龙的女儿,小石斑决定变成人类到海郎哥身边生活 ,随着风吹日打的一日,小石斑变成了以为聪明美丽的姑娘。
小石斑来到海郎哥的房门,海郎出来 ,看了看,说:“这位姑娘你是谁,你又是怎样漂到这片孤岛来的? ”小石斑:“你还记不记得 ,你在海边救过一条小石斑?”“记得啊”海浪说。“那是我,我是海龙王的女儿,被你救了我 ,我想感谢你 。 ”"海龙王的女儿。”海郎惊讶的说。
然后,他们俩慢慢和好,最后沉了夫妻,俩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还生了一位胖娃娃,叫凡龙,非常可爱 。
但是幸福的生活过不了多久 ,海龙王出门回来了到处找不到女儿,打听到他和一位叫海浪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发雷霆 ,然后变成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头,来到海郎家大骂,还说:“女儿 ,你要是不跟我走,我就叫海郎生不如死,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
三天过去了 ,海龙王呆着虾兵蟹将来到海郎家,海郎和小石斑都不肯分离,海龙王命令虾兵蟹将把海郎带走,小石斑抱着凡龙走出门外 ,爬上一座高山,望着海郎远走,流下了眼泪 ,最后小石斑和凡龙变成了石头,大家都叫它为“望夫石”。
中国民间故事5
道光年间,李诚甫带来几件陕西新出土的铜器 ,来北京做生意 。一天,他走进宣武门来到石驸马大街(今北京新文化街),正巧赶上克勤郡王回府 ,路上行人要回避,李诚甫不知道有这套规矩。他觉得既新鲜又热闹。他只顾看热闹 。没面墙而立。护卫们提鞭便去抽打他,他尖声喊叫“冤枉! ”克勤郡王爷听见了 ,命令停轿,问:何人喊冤?把他给我带过来!李诚甫一看这阵势,吓傻了眼,急忙跪倒磕头。王爷问:你有何冤枉?他不敢说刚才护卫用鞭抽他 ,怕再挨打,便急中生智说:我有好古铜卖不出去,特来喊冤献宝 。王爷笑了 ,喊声:起轿回府!把这人给我带回来!
李诚甫被带到石驸马大街西头路北克勤郡王府,献上几件铜器,王爷没看上眼、反而让他看一看自己收藏的金石。克勤郡王问了李诚甫几件铜器的名称 ,他对答如流,并说出了自己的见解,王爷很欣赏他。
从此 ,李诚甫做上了克勤郡王的古董买卖。他赚了钱买金石考古书看,自学不辍 。王爷很欣赏他的好学,将自己的收藏给他观览。
克勤郡王是八家铁帽王之一。这里所说的八家铁帽王是指清初战功显赫 ,受封“世袭罔替”的六家亲王和两家郡王 。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代善的长子。道光 、咸丰时的克勤郡王是第几代,老古董商则说不清了,只知他是位金石收藏家 ,收藏三代、秦汉青铜器,汉唐碑碣石刻拓本、古画 、字帖和古玉、陶片最多,室内陈设都是文玩书画 ,克勤郡王的书法闻名于朝野。
克勤郡王还请李诚甫鉴别审定自己收藏的珍贵文物,并编目书写成册 。李诚甫鉴赏金石碑碣石刻、古玉陶片的眼力从此锻炼出来了,在京师金石界有了名声。
道光末年 ,李诚甫回到山西襄汾县,家乡的士绅集资请他在北京琉璃厂开家古玩店。他在京城请克勤郡王书写匾额:“德宝斋古玩店”,在这条古老的文化街市上挂了出来 ,德宝斋正式开业 。之后,王爷出面约咸丰新科状元翁同和书写门楹:“德比圭璋儒所贵,宝兹彝鼎古为徒 ”王爷写匾 ,状元写门楹,京师只此一家。这家古玩店开了94年。1945年才歇业 。可惜后来匾额 、门楹均不见了,令人叹惋!
中国民间故事6
伏羲兄妹来到人间以后,世间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了。可是 ,那时候的人跟我们现在的人大不相同。那时候的人由于到处都是森林,空地极少,因此无法种庄稼 ,食物主要是靠打猎及摘取树上的果子。那时的地球环境比现在要纯净的多,水果比现在种类多,个头也比现在同类水果要大的多 。但仍然不够吃用 ,人们就用打猎等方法来补充食物。那时上天给人很多获取食物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上天给的。
据说 ,上天让伏羲也发现了一种获取食物的方法,那就是用网捞鱼 。过去没有“打鱼、捉鱼”这些对立名词,只有“捞鱼”这种融洽概念。
有一天伏羲闲来无事 ,走到河边一转悠。走着走着伏羲偶尔抬头一看,看见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从水面上跳起来,蹦起好高 。一会儿 ,又是一条鲤鱼跳起来;再隔一会儿,又是一条。这下引起了伏羲的注意。他想:这些鲤鱼又大又肥,弄来吃不是很好吗!他打定了主意 ,就下河去捞鱼 。等了好大工夫,伏羲捞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鲤鱼。伏羲很高兴,就把鲤鱼拿回去了。回来的路上 ,伏羲又从上天那得到了吃鱼的方法,那就是用火处理 。那时的人们都有功能,一伸手指就来火 ,人们的道德很高,不会随便用火做不该做的事情。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开始用火做坏事 ,上天才把火这种功能从人体上给拿走了。
跟伏羲在一起的众人们,看见伏羲捞来了鱼,也都跑来问长问短。伏羲当众用火将鱼烤了,把鱼撕给他们吃 ,大家吃了,都觉的味道不错 。伏羲对他们说:“既然鱼好吃,以后我们就动手捞鱼 ,好帮补帮补生活。 ”众人当然赞成,当下都跑到河里去捞鱼。捞了一个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捞到了一条 ,还有捞三、四条的 。这下子大家都欢喜的了不得了,把鱼拿回去美美的吃了一顿。
后来,上天又给了伏羲一些捞鱼的方法。
有一天 ,伏羲又是闲来无事,躺在树底下,眼望着天出神 。
这时候 ,他看见两枝树枝中间,有个蜘蛛在结网。左一道线,右一道线,一会儿就把个圆圆的网子结好了。蜘蛛把网结好后 ,过了一会儿,远远飞来了一些蚊子 、苍蝇等,很快都粘在网子上了 。蜘蛛就用这些所得饱餐了一顿。
伏羲看见蜘蛛结网 ,心里突然开了窍。他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来当绳子,象蜘蛛结网那样,把它们编成了一张粗糙的网 ,然后又砍了两根木棍十字形绑到网上,又拿了一根长棍绑到中间,网就做好了 。他把网拿到河边往河里一放 ,隔了一会儿,把网往上一拉,哎哟 ,网里净是些欢蹦乱跳的鱼。这个办法真好,比起用手捞鱼不但捞的多,人还不用下水了。
伏羲就把结网的方法教给众人。从此以后,众人就都晓得用网来捞鱼了 ,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用网来捞鱼 。
中国民间故事7
馒头的传说
馒头,又叫馒首。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还 有一段传说呢。
早先年 ,相传皇宫里有一个太仆,待人善良温和 。文官武将,佣人侍女们对这位太仆都有好感。
一天午后 ,王子带着佩剑,出来玩耍。正遇上木雕泥塑艺人在精心地雕刻井唇亭子的立柱 。王子见这个老艺人,就叫他趴着当马骑 ,老艺人说死也不应允。王子大发雷霆,随手拔出佩剑,就冲着老艺人恶狠狠地刺去。老艺人急速躲闪 ,围着井口转圈地跑着 。王子猛刺几剑,都未刺中。王子杀人心切,突然大喊一声“杀!”忘记了是井,直冲过去 ,却跌入井中。这下可把老艺人吓呆了 。
这一切,都被那位好心的太仆意见了。他跑到井前,急说:“可不好了 ,出人命了!你快走开!一切有我安排。”
太仆急步上朝,向皇帝启奏。皇帝马上命令郎中令们打捞 。当捞上来时,王子已经死去了。
皇帝问:“王子何故落井而亡? ”太仆答道:“王子欲把老奴当马骑 ,老奴未应,王子发怒,拔剑刺奴 ,失足落井。奴罪该万死!”皇帝吼道:“刀斧手!”“有! ”“把太仆押下去,明日正午时斩首!”
满朝文武百官都来替太仆喊冤求情,皇帝硬是不肯赦免 。当夜 ,雕刻老艺人和看押太仆的郎中令商议,想了一个好办法。
一夜 之间,老艺人用面塑了一个跟太仆一模一样的头型,又用蒲草扎了一个身子 ,戴上了太仆的帽子,穿上了太仆的衣裳。
第二天,正晌午时 ,两名郎中令架着太仆的替身,拖出午门外,由刀斧手把头削下来 。事先装在猪尿包里的血水溅了出来。刀斧手把血淋淋的人头献上 ,皇帝一看,果真是太仆。
晚上三更时,太仆和雕刻泥塑老艺人会到一起 ,互表谢意 。当下两人商定好,各自带了金银,由太仆牵出了两匹宝马 ,在卫士的帮助下,逃跑了。
他们骑着马,跑了很远很远,来到一座古城住下了。为了谋生 ,开了一个小馆,用白面蒸了各种模样的人头,祭祀庆贺 ,表示吉祥,并且取名叫馒首 。
为了招引过客,他们在案前现身说法大讲馒首可以赎罪免灾 ,可以得到吉利。人们听了以后,争相购买,把它做为年节之日或祭祀时的祭品。古人也有珍惜米粮的习惯 ,不知是谁引的头,把祭过的馒首食用了。于是,专做祭品的馒首又逐渐变成日用食品了 。人们为了省事 ,简化了做法,不再保持原先的人头状,只保留半球型。为了标志出人的七窍,就用小指提捏七个小孔 ,串上红枣条。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语言也有了变化,因为首和头是一回事 ,馒首,也就叫馒头了,做法更简单了 。把蒸好的馒头 ,点上七个红点,算是七窍的标志。传至今天,红点也没人再点了。这就是咱们现在吃的雪花大馒头 。
中国民间故事8
全家福
“全家福”是个菜名 ,算是咱东北的一个名菜。做这个菜用的料,天上飞的,地下走的 ,海里跑的,都得有,少一样也不能算“全家福”。
提起这个菜来,有个故事 。
秦始皇当政的时候 ,焚书坑儒。有一个儒生从家里跑了,一去三年,连个音信也没有。他的爹娘只有这一个独生子 ,两颗心一天到晚地吊在喉咙眼儿上 。
这年,眼看要到八月中秋团圆节了。儿子在家的时候,一到这个日子 ,老少三口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乐乐呵呵地过节。如今儿子不在家 ,还 不知是死是活,老两口没心思操办,猪羊没宰 ,鸡鸭没杀,告诉厨师随便到市上买点儿东西,凑合着过个节吧!
节前两天,厨师把过去剩下的两个海参泡上了。过节那天一早儿 ,到市上买了一斤猪肉,一只白条鸡,回来动手做了几个家常便菜 。晌午 ,把菜给老两口端了去。
老两口正没心搭肠没心搭肠:没有心思。地吃着,儿子冷丁回来了,老爹戴歪了帽子 ,老妈穿倒了鞋,拉过儿子,看了又看 ,亲了又亲,全家三口坐在饭桌旁边,喝起团圆酒来 。
厨师看到这情景 ,也跟着高兴,可是他知道,做的那几个菜,不够三个人吃的。杀猪宰羊来不及 ,就是现买也不赶趟。厨师的心肠好,总觉得不能让这刚团圆的一家人,为菜不够喝不好团圆酒啊!再做个菜吧?眼前只剩下一个海参 ,一小块儿猪肉,一块儿鸡胸脯肉,别的什么料也没有了 ,做什么菜也搭不起疙瘩绾不起纂搭不起疙瘩绾不起纂:原指头发稀少的姑娘在出嫁时绾不起纂,这里泛指东西少,办不成事情 。来。
厨师想了一阵 ,干脆,把剩下的这三样儿东西一勺烩,足够一个菜了。想到做到 ,动手改刀,然后起马勺,三炒两煎,加上佐料 ,出了勺,端了上去 。
老两口从来没见过海参、猪肉、鸡肉合到一块儿的菜,一吃 ,味道好,鲜灵!就问厨师:“这个菜叫什么名儿? ”
厨师一想,儿子捡了一条命回来了 ,是全家的福份,顺口就说:“全家福!”这个菜名正合了全家团圆的意思,全家人都十分高兴。
从那以后 ,逢年过节,来人去客,老两口都叫厨师做这个“全家福”。客人们吃了 ,也都说味道好,还 派人来跟厨师学艺,“全家福 ”这个菜就这样传出去了,以后还 上了饭馆儿的名菜谱 。
中国民间故事9
重阳登高
很早以前 ,汝南县里有一个人叫桓景,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守着几亩薄地,勤劳耕作。日子虽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 ,家家户户都病倒了 。轻的不能起床,重的丢了性命。尸首遍地,没人掩埋。这一年 ,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病好后 ,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 ,起程进山拜访 。
桓景进了山,千峰万峦,不知仙人住在哪里。但他不怕苦累 ,翻了一座又一座山,过了一条又一条河。那天他正往前走,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 ,那鸽子不住地向桓景点头 。桓景不知何意,便也向鸽子致意。那鸽子忽然飞起,飞了两三丈远落下 ,还 是不住地向桓景点头,桓景走近时,那鸽子又飞。他明白了 ,便随着鸽子向前走,又翻了几座山,到了一处地方:苍松翠柏中间,有一座古庙 ,庙门横匾上写着“费长房仙居”五个金字 。那鸽子丢下桓景,在庙院上空欢叫盘旋。桓景来到门前,黑漆门紧闭。他诚诚恳恳地跪在门外 ,一点也不敢动。他跪呀跪呀,一直跪了两天两夜 。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 ,只见一位白发老人喜眯眯地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桓景知道这是费长房大仙,又拜了几拜 ,就跟着师父进去了。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 。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 地练开了。那天桓景正在练剑 ,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 ”仙翁说罢,用手一指,古柏上的仙鹤展翅飞来 ,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 。九月九那天 ,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 ,每人呷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 。他把乡亲们安排好 ,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 ,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 ,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异香碎腑 ,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 。只见一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 ,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 ,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腹把瘟魔扎倒在地 。
从此以后,汝河两岸的百姓 ,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 ,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
中国民间故事10
蚕神姑娘的传说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父女两人 。女儿不仅漂亮 ,而且非常聪明。
这天,父亲有事要到远方去,留下女儿和一匹白马。这马长得非常健壮 ,跑起路来日行千里,像风一般地快 。更奇特的是,这匹马十分通晓人性 ,它懂得人的话语。大家都说这是一匹“神马”。
父亲出门时,嘱咐女儿说,要精心喂养和爱护这匹马,他不久就会回来的 。父亲走后 ,家里只剩下这匹马跟女儿做伴儿。
每逢她感到孤独时,就跟马儿说说话。马虽不会言语,但它会点点头、甩甩尾 ,表示出很亲热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父亲却一直不见回来 。女儿非常想念父亲,更担心父亲在外遇到什么变故。
一天 ,她半认真半玩笑地对马儿说:“马儿呀,你懂我的话吗?如果你能去把我的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做妻子。 ”
谁料姑娘的话音刚落 ,这匹马便脱缰而去,一溜烟不见了 。
原来父亲在远方生了病,正犯愁怎样才能回去 ,却突然发现自己家中的马奔跑而来,心里十分惊喜。父亲因思女心切,顾不得多想什么,就跨上马背 ,骑马往家中奔去。
到家后,久别的父女相聚,自然格外高兴 。父亲觉得这匹马立了很大的功劳 ,就特别添草加料,精心喂养。但使父亲觉得奇怪的是,精草细料不少 ,但马儿却一口也不肯吃。
每当见到女儿出入时,这匹马不仅会引颈长鸣,而且更是跳跃不止 ,发出或喜或怒的声音 。父亲偷偷地问女儿是怎么回事。于是,女儿就把她对马说过的话,告诉了父亲。
父亲听后 ,感到十分不安,沉思了一会儿,便低声嘱咐女儿说:“记住,这件事千万不可张扬出去 。如果让人知道我将女儿嫁给了一匹马 ,那像什么话呢?你暂时不要出房门,也不要到马跟前去。”
第二天,父亲便在马棚周围 ,装上了弩箭,趁马不防备,把马射死了。然后 ,他剥掉马皮,把马皮挂晒在院里的一块大石头上。
一天,女儿正跟邻家的女伴在院子里玩耍 。她看到晒在石头上的马皮 ,心中十分不安,特别是想起父亲远走他乡的那些日子……心里非常难过。
想着想着,她伸手抚摸了一下马皮上的鬃毛 ,这时意外发生了。马皮突然掀开来,像阵风似的把她卷走了 。在一旁的女伴们吓坏了,急忙去告诉她的父亲。
当父亲赶来时,女儿和晒在石头上的那张马皮 ,早已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了。
原来,神马皮卷走了可爱的姑娘 ,径直往西南方飞去 。在遥远的西南方,有个叫大踵的地方,那里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 ,满山遍野都是桑树。
但到了那里以后,披了马皮的姑娘失去了自己的原形,变成了有着马头形状的、爬在树上的蚕。她不吃别的东西 ,只吃桑树叶子 。后来,她成了这片桑林的主人,天帝封她做了蚕神。
面对这场遭遇 ,姑娘有说不出的苦处,她日夜想念着自己的家乡,挂念着自己的父亲和女伴。每当这个时候,她会不断地从口里吐出长丝 ,寄托着她悠长不尽的思念 。
每逢春天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跪在桑树枝杈上 ,口里不断地吐出又白又亮的长丝。人们都亲热地称她蚕神姑娘。
关于“陈谨简介及详细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19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陈谨简介及详细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陈谨简介及详细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陈谨简介及详细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人物生平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