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

网上有关“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网上有关“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 ,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 ,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 ”“德行敦厚 ”“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 ”“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 ”“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 ,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 ”“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 ,堪理政事”“立性正直 ,不避强御 ”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 ,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 ,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 ,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 ,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 、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 ,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 ,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 、明经 、进士、俊士、明法 、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 、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 ,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生徒 ,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 ,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 ,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 、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 ,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 ,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 ,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 ,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 ,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 ,叫选试 。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 ,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 ,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 ,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 ,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 ,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 ,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 、马枪、负重摔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

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 ,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 ,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 ,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

明代以前 ,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 。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 ,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 。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 ,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通过科举做官 。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 ,成为生员 ,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 、州学 、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 。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 、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 ,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 ,然后分别分往府 、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 、附生 。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 ,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 ,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 、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 。一方面 ,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 ,按成绩分为六等 。科考列一 、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 ,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 、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 、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 、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 。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 ,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 。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 ,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第一名称解元 。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 ,正值桂花飘香 ,故又称桂榜 。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 。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 ,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 、戍、未年举行 。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 ,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 、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 。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 ,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 ,第一名称会元 。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 。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 ,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 ,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 ,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 、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 、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 ,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 ,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 ,合称三元 。连中三元 ,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 。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 ,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 、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 ,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 ,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 ,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 ,字数有一定限制 ,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也称制义 、制艺、时文、时艺 、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 ,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 、后股、束股四个段落 ,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 。”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 ,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 ,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以后,虽然改为满人 、汉人同试 ,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 ,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 ”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 、州学和县学 ,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 、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 ,又称为生 ,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 ,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 ”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 ,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 ,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 。结构有一定的程式 ,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 、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 ,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 ,考论诏奏议诗赋 ,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 、知县等职 ,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 、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 ,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 ,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 ,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 。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 ,人们称他为“相公 ”。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 ,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 ,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 ,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 ” ,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 ,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 ,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 ,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 ,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 、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即在子 、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 。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 ,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 ,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 。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 。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 ,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 ,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 ,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 。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 ,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 ,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 ,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汉 ”是指汉代的文章 ,“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 ,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古代的科举对文人的发展有利还是有弊?

今人往往把科举制度与僵化 、八股、落后等联系在一起 ,认为科举制度是导致文化衰败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或许如此,但对于宋代而言,科举制绝对是一个进步的制度。科举制 ,推动了赵宋文人的发展,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宋代科举制度完善,公正性强

唐代政治是变相的贵族政治 ,其得以维持的前提就是 ,门阀世族利用科举制度的漏洞操纵取士从而控制了政治,堵塞了出身寒门的士子上升的渠道 。公元905年发生的“白马之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底层精英(寒门士子)和门阀世族矛盾的集中爆发;而且我们知道 ,黄巢也是一个落第秀才。

宋太祖深知唐 、五代科举制度之弊,所以他对科举制的改革首先强化取士的公正性,严厉打击、排斥权贵世家对取士的干扰。宋代废除了唐代的“公荐 ”、“公卷” ,实行“糊名(封弥)”“誊录 ”制度 。在考试层次上,宋太祖在州府的发解试和礼部的省试之后,又加上了殿试 ,其目的主要是抑制权贵子弟请托之弊:

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 ,尽革其弊矣。(《宋史·选举一》)

若有权贵子弟登第,则还需进行复考。宋代进士登科后即释褐入仕,不必再经过吏部的考试 ,这也是排除门阀世家干扰的措施 。唐代的韩愈在登科后 ,三试于吏部都未被录取,在京城漂泊了十年,有人等待时间更长。而宋代登科即释褐 ,就是脱离平民身份,而不久就直接授官职。

(二)宋代取士人数多,文人集团壮大

宋太宗对科举制的改革是大大提高了科举取士的数量 ,使得士大夫群体成规模 。宋太祖提出了重用文臣的主张,但实际上并没能完全落实这一政策,因为他的时代还是以统一战争为主要任务 ,又因国家财力不足,尚需压缩人力 。所以取士不多。从数量上看,以进士科为例 ,太祖在位期间共15榜进士,取士187人,按每榜平均数计 ,还不如唐朝每榜取士(20人)多。

这个数字在太宗时代急剧扩大 ,太宗一朝共取进士1487人,平均每榜186人,最多的一次是淳化三年榜 ,正奏名进士达353人 。宋太宗述其思路:

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 ,亦可为致治之具矣。(《宋史·选举志一》)

宋代大规模取士之风由此开启,终宋之世取士总量与前后各朝录取人数相比:

两宋共举行了118榜常科考试,文 、武两科正奏名进士及诸科登科总人数达十多万人 ,是唐、五代10,188名登科总人数的近10倍、明代24,624人的近4倍 、清代26 ,849人的近3.8倍。

可见两宋科举取人之盛,这就壮大了文人集团的力量 。

(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真正说的是宋代

宋代还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对象 ,面向的群众广泛 ,应试者不限门第、不论财产、不问学历,只要不是城市工商 、僧道还俗之徒 、不孝不悌和高祖以下犯有死罪的子弟均有资格应试。取士数量多,则宋代社会上下流动的渠道非常宽泛、畅通。凡有志之士 ,多数都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进入社会上层 。而宋代又特别注意程序公平,并以恩科、特赐第等手段补偿科举失败者,消融其不满情绪 ,故科举制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很好作用。

在宋代规范的科举制度下,读书做官基本上成为了获取社会地位和资源的唯一通道。利出一孔,因此士人社会地位 、声望日隆 ,科举出身成为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资质 。“特赐第”代替了过去的爵位,成为皇帝表彰各方面优秀人才的手段。

科举制的完善还使得社会精英养成了竞争和平等意识,这对宋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陈植锷先生指出的:

宋学家们在青年时代即从这种关系到个人前途与命运的科场角逐中接受了公开的挑选 ,从政或从教之后,又碰上大开言路,可以直抒己见 ,“异论相搅” ,其将竞争意识和平等精神带到学术研究之中,也便是极自然的了 。

(四)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推动学术繁荣

宋代的学术争鸣十分激烈,亦是宋文化繁荣的动力之一 。宋学发展带来的学术思想的变化 ,也推动了科举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迁。还是以进士科为例,最初其考试内容为:

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 ,策五道,贴《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宋史·选举志一》)

帖经 、墨义是诸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纯属于记诵之学,类似今天的完形填空或默写,在宋初即已不受重视 ,故进士以诗、赋、论 、策为特色和主要内容 。太宗时期,以诗、赋、论三题为常,真宗时期加一场策 ,即以第一场考诗赋 ,第二场考论,第三场考策。但直到真宗时代,诗赋在录取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因为发解试和礼部试考试采取的都是逐场淘汰制,而诗赋试是第一场。若诗赋不过关,策论就不能参加了 。

宋初科举采取这种形式 ,是因为当时文坛风气仍沿袭唐五代,诗歌创作流行西昆体,文章则骈俪文为主 ,以文辞雕琢华丽为追求。以之酬酢应对尚可,以之发挥义理 、探讨经术,则不如古文体裁的策、论实用。但在古文运动兴起之前 ,无论考官和学子都只熟悉这种诗赋体,所以虽有大臣提倡重策论,而没有行动 。

天圣三年(1025年) ,知贡举刘筠因策论将叶清臣擢为当年进士第二 ,到天圣五年(亦是刘筠知贡举)则正式规定,把策、论列为取士的标准,就是改变以前逐场淘汰的做法 ,等三场全都完成后统一阅卷录取。

刘筠 、钱惟演都是骈俪文高手,但正是刘筠以策论擢取叶清臣而拉开科举改革的序幕,而钱惟演在洛阳支持欧阳修 、尹洙、梅尧臣等人发起古文运动 ,说明复兴古文是有识之士共同的主张。

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主政,对科举制又进行了一次改革 。范仲淹对于辞赋、墨义早有不满,认为:

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 ,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 ,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

帖经 、墨义是以汉唐注疏为标准考察学子记诵的科目 ,不利于人才培养。在欧阳修等人参与下 ,制定的政策是:进士试三场,“先策,次论 ,次诗赋,通考为去就,而罢帖经、墨义 。士通经术愿对大义者 ,试十道 ”(《宋史·选举志一》) 。去掉帖经、墨义,而允许士子发挥大义。

大义即是考生对经文义理的发挥,不必受汉唐注疏 ,这正是宋代经学研究的特色。此项改革虽因庆历新政的失败而搁浅,但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 ,将古文运动的精神贯彻到取士中,宋代文风终由此改变 。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主持的此届贡举 ,不仅录取了古文八大家之三——苏轼 、苏辙、曾巩 ,还录取了理学北宋五子之二——程颢、张载,以及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吕惠卿 、曾布等,可谓千古之盛事。

北宋的第三次科举改革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这次改革 ,废罢明经诸科,名额都并入进士科;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保留了策论 ,而全体贡生都要考大义 。这是北宋科举改革的高峰,故陈植锷先生指出:

“从宋学的立场上看,前者标志着有唐以来文章之学在科场统治的终结 ,后者代表了宋学对训诂之学即汉学斗争的胜利。”

(本文是知乎问答)

古代科举对文人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下面是一些相关观点:

有利之处:

提供了晋身官场的机会:科举制度为有志于从政的文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途径 。通过参加科举考试,他们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实现社会上升和个人成就。

促进了知识与文化的传承:科举考试广泛考察经典文化 、经史知识等 ,使得文人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古代典籍。这种要求促进了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考试成绩也被视为一个人智慧和学识的象征。

激励学术研究和才华的追求:为了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文人们不仅要掌握传统经典 ,还要培养自己的才华和文学修养。这种竞争压力和追求卓越的动力 ,推动了文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

有弊之处:

过度重视经典文化:科举制度过度重视经典文化,可能导致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才能被忽视 。一些文学作品可能过于依附传统经典,创新不足。

僵化思维和官僚主义:为了迎合考试要求 ,文人可能会陷入机械背诵和墨守成规的困境。这种倾向可能导致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和前瞻性 。

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固化:科举制度对贫寒出身的人来说,进入士人阶层的机会非常有限。同时 ,科举考试也存在官僚腐败和权门之争的问题,使得一些应该获得机会的人被排除在外,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综上所述 ,古代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 。它为文人提供了晋身官场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承。然而,它也存在思维僵化、不公平和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评价科举制度应该综合考虑其优势和缺陷 ,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和需求 。

关于“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2078.html

(2)

文章推荐

  • 眉户戏文化传承:李彦贵卖水剧情介绍

    网上有关“眉户戏文化传承:李彦贵卖水剧情介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眉户戏文化传承:李彦贵卖水剧情介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是人们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眉户戏作为我国戏曲剧种之一,也有着非常

    2025年07月27日
    11
  • 怎样设置抖音自动翻页下一个视频?

    网上有关“怎样设置抖音自动翻页下一个视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怎样设置抖音自动翻页下一个视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种情况属于自动播放视频。那就让我演示下步骤吧!品牌型号:iphone13promax系统版本:ios15.6

    2025年07月28日
    10
  • 北京诺博茶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

    网上有关“北京诺博茶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京诺博茶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北京诺博茶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2012-07-26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2025年07月30日
    9
  • 厚皮香什么科

    网上有关“厚皮香什么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厚皮香什么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厚皮香是山茶科。厚皮香,是山茶科厚皮香属植物。厚皮香,是灌木或小乔木,高1.5至10米,有时达15米,胸径30至40厘米,全株无毛;树皮灰褐色,平滑;

    2025年08月01日
    8
  • 中国炭素行业协会的理事成员

    网上有关“中国炭素行业协会的理事成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炭素行业协会的理事成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本会主要负责人:会长:中钢集团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光副会长: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奎兴副会

    2025年08月05日
    9
  • 海南群升棋子湾绿化率是多少?

    网上有关“海南群升棋子湾绿化率是多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海南群升棋子湾绿化率是多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群升棋子湾绿化率为:65%。群升棋子湾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旅游度假区,本项目坐拥由一高速、一高铁、四机场组成

    2025年08月06日
    9
  • 满族八旗姓氏是什么?

    网上有关“满族八旗姓氏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满族八旗姓氏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满洲八大姓”分别是佟(佟佳氏),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

    2025年08月09日
    12
  • 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全诗文

    网上有关“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全诗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全诗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全文如下: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

    2025年08月09日
    8
  • 中国“冰箱之王”因何倒了?

    网上有关“中国“冰箱之王”因何倒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冰箱之王”因何倒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卖房卖地卖设备,中国“冰箱之王”没能躲过第四劫,轰然倒塌!“迫于资金链压力,公司将停止生产活动。”2017年11月,一则新

    2025年08月16日
    3
  •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关于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简介)

    网上有关“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关于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关于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林书豪的个人能力来看他想要达到马布里的那个高度是没

    2025年08月16日
    3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sqyy
    sqyy 2025年08月19日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 sqyy
    sqyy 2025年08月19日

    希望本篇文章《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 sqyy
    sqyy 2025年08月19日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sqyy
    sqyy 2025年08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分析隋唐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乔德林@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