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有关王昭君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赏析
王昭君 ,名嫱,汉元帝时宫人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 ,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 ,独不肯与 。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 ,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昭君貌为后宫第一 ,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 ,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悔之,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 ,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 。
昭君嫁到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 ,欲妻之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 ”。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雕陶莫皋 ,又生了儿女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 ,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王昭君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昭君出塞 ”的故事,一直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演绎着 。千百年来 ,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大多数诗歌的立意是抒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 、惋惜她的红颜薄命。
昭君拂玉鞍 ,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 ,天涯去不归。
——李白《王昭君》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
生乏黄金枉图画 ,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充满着惋惜、同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这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 。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
`
自矜骄艳色 ,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 ,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 ,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感叹昭君自恃美貌,不肯贿赂宫廷画师,结果酿成自身悲剧。
汉 使 却回 凭 寄 语 , 黄 金 何 日 赎 蛾 眉 。
君 王 若 问 妾 颜 色, 莫 道 不 如 宫 里 时。
---- (唐) 白 居 易《王 昭 君》其 二 诗人们大多从王昭君未能受皇帝宠幸的角度抒发她的红颜薄命。白居易这首诗可谓格调更低 。
然而,王昭君真的很在乎这一点吗?实际上王昭君自愿请行 ,就是想跳出汉宫这个牢笼。传说是王昭君写的《五更哀怨曲》表达了她的心情: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 ,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 ,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 ,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
三更里 ,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 ,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 ,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 ,冷落宫中受凄凉 。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 ,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 ,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而王昭君离乡背井在匈奴生活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父母和家乡。呼韩邪死 ,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并不是要求回宫 。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 ,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怨词》
有些诗人感叹国力衰弱 ,保护不了百姓才酿成王昭君的悲剧 。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胡曾 《咏史诗·汉宫》
环佩魂归青冢月 ,琵琶声断黑山秋 。三槐居语文网,a \ Q&x2Q)[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金·王元节《咏王昭君诗》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 ,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
-----王思廉《昭君出塞图》
其实诗人不懂,和亲是在国力强盛时采用的怀柔政策。国力衰弱时恐怕只有进贡钱帛美女以求苟安而不得。看看宋朝,历经辽 ,金,元的侵掠,每年输银帛无数 ,仍不能保住平安,先是偏安一隅,最后灭亡 。宋朝皇帝,大臣何不用和亲之策?
明妃风貌最娉婷 ,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 ,不须一向恨丹青 。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白居易这首诗把怨恨指向了皇帝。 莫怨工人丑画身,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
----王睿《解昭君怨》
王睿作了一个翻案文章。王昭君留在宫里又如何?王昭君的悲剧 ,并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封建制度(至少是嫔妃制度)造成的必然结果。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 低徊顾影无颜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 ,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嫁与胡儿 ,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 ,沙上行人却回首 。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其二
王安石的这首诗问世以后反响很大 ,它立意高,主题开掘深刻。昭君出来,泪湿鬓脚 ,自顾“无颜色”,但元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 ,而在精神,即“意态” 。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二句成为千古绝唱。
“君不见 ,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这样,王安石就提出一个社会制度问题 。
王安石闯了诗祸。“汉恩自浅胡自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 ”;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 ,妻可弃其夫乎?”其实,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 。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 ,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很有点近代化 。
王安石的《明妃曲》问世后 ,欧阳修写了两首《和明妃曲》: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 ,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 ,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 ,岂知此声能断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诗人的感受是深刻的:应该是汉人最感难堪的乐曲现在却被汉宫当作新声来翻奏;昭君的琵琶曲早已传至家乡故里并成为时尚,但真正知会其中怆怀悲思的又有几人?诗人把深刻的命意寓于从容委婉的叙述,平易晓畅的语言和清晰自然的层次接转之中 ,反衬出对历史悲剧的感喟深沉。这种平易婉曲的语言与从容寄慨的抒情相辅相成,洋溢着浓郁的艺术魅力 。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 ,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其二 这首诗更是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你皇帝眼皮底下的人都管不好 ,你怎么能指挥千军万马去消灭边境的来犯之敌呢?欧阳修的诗歌在针砭时弊上,比王安石更进一步,确实是非常深刻的。可评作咏王昭君诗歌中的问鼎之作 。
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姿?宫中多少如花女 ,不嫁单于君不知! 清朝历史学家刘献廷的这首咏昭君诗表达同一个意思:一个画师怎么能够评断出一个人的美丑?更进一步,他写道,后宫里的美女 ,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可能还多的是,只因为昭君要嫁到外国 ,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帝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 ,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甚至可以引申为,社会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实在太多太多了!
也有诗为昭君出塞另作评价的: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墓》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
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唐)汪遵 《昭君》
明代有位诗人写道:
将军杖钺妾和番 ,一样承恩出玉关。
死战生留俱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
历史进入新中国以后,更有人把王昭君看作是民族团结的和平友好大使了。比如已故的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1963年在内蒙参观昭君墓后 ,题写了一首七绝《谒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上个世纪60年代在内蒙考察学习过一段时间 ,写过《内蒙访古》等散文名篇,也写过一首歌颂王昭君历史功绩的诗: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这样评价王昭君的出塞,似乎过于了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说红颜祸水,固然是荒谬绝伦。但把一个女子和亲拔到如此高度 ,其实也是红颜祸水论的另一个极端。
昭君怨·咏荷上雨的作者简介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 。“青冢”是王昭君的墓。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 ,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 ”。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根据诗人的看法 ,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 ”了。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 ,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她是寿终正寝 ,丧在匈奴的领土的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 ,毡军百两皆胡妃 。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 ,沙上行人却回首 。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是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 ,这两首诗大做翻案文章,也充分表现了他“拗”的性格 。一则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替毛延寿开脱。再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和认为昭君出塞是悲剧的唱反调。三则说“汉恩自浅胡自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着重“相知”二字,这就更进一步了。既然失意无分南北,与其留在汉宫做被困长门的“阿娇 ”(其实对王昭君而言 ,假如她不是自请遣嫁匈奴,根本就没有机会见到汉元帝,连阿娇都做不成的) ,倒不如远嫁匈奴,得到知心夫婿了 。翻案文章,做到这个地步 ,那已不是“昭君怨”而是“昭君乐”了。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 ,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身归朔汉 ,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 ,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卫霍 ”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 ,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 。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则在昭君的“得意 ”(诗人“我独羡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 ,命意和此诗相类 。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 ”(汉元帝)之心 ,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 。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前面所引的这几首诗 ,不管是说昭君怨还是昭君乐,基本上都是同情王昭君的,但也有一首诗 ,非但不同情王昭君,而且是大骂她。此词见于《疆村丛书》,词牌名《烛影摇红》 ,词的前面有序文 。
烛影摇红(后汉匈奴传,言呼韩邪单于来朝,愿为汉婿 ,后宫王嫱以积怨自请行,此事之实也。《西京杂记》乃云,元帝使画工毛延寿图宫人形貌 ,按图召幸。王嫱以贿金少,画不及貌,宫人王嫱当行,帝见之悔 ,乃杀延寿 。夫元帝柔仁之主也,而谓其因女色杀画工,余固不信。而王嫱以无宠自请行 ,诚一污贱女子耳,后之为昭君曲者多归咎元帝,殊不当也。因此赋 。)
深锁宫花 ,绣生鱼钥重门闭。美人何事怨东风,独赋伤春意。月照黄沙万里,到毡城 ,芳心自喜 。尊前歌舞,马上琵琶,宠深谁比。
毳服胡妆 ,哪思旧日骄罗绮。年年秋雁向南飞 肯寄相思字。岁久玉颜憔悴 。似花落 、悔随流水。草青坟上,应是香魂,尚含愁思。
骂王昭君为“污贱女子 ”,和那首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的诗对照来看 ,恰成极端的对比 。不过“到毡城,芳心自喜”,倒也说明了王昭君是出于自愿的事实。她并没有抱怨。
董必武游览昭君墓时 ,也曾留诗一首,诗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
词客各摅胸臆懑 ,舞文弄墨总徒劳。
对王昭君作出正确评价,是“和亲”,而不是“和番 ”或“和戎”。
曹禺的剧作《王昭君》 ,是遵周总理之意而写的 。剧作的主题也就是表达“胡汉和亲识见高”这七个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死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
寄声欲问塞南事 ,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明妃初嫁与胡儿 ,毡军百两皆胡妃。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乎,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 ,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
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翦伯赞(一)
旗亭〔旗亭〕本指古代的市楼或酒楼。这里指古代边境用来侦察、望敌情的“亭候 ”(岗亭)遗迹 。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通烽烟①〔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 。古时边境有敌情,就在烽火台举火放烟,节节报警。。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鸣镝(dí)无声五十年〕意思是说,汉朝与匈奴之间五十年没有发生战争 。鸣镝,响箭。。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 ,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 ,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 ,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有《诚斋集》 ,词附集中 。有《彊村丛书》辑为《诚斋乐府》一卷。
关于“有关王昭君的诗词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凌瑶]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26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凌瑶”!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王昭君的诗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有关王昭君的诗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王昭君的诗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历代咏王昭君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