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菩提与般若是佛学中的两个重要名词 。都包含有智慧的含义成分。在佛教经典中经常能见到“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带有菩提二字的字句。同样的在佛教经典中也是经常能见到“般若波罗蜜”“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等等带有般若二字的经句 。
菩提的字面意思:菩,把草散开来。咅 ,表示斥责或唾弃。提,拿住;率领。菩提,不再紧紧拿着不放 。
菩提是放下攀缘的大智慧。发菩提心,生起不再攀缘的决心 ,信心。行菩提行,以境照心,随缘而化 。
般若的字面意思:般 ,种、样的意思,比如一般,一样 、一种的意思。若 ,顺从之意。般若,平等,同源无异 。
般若是一切平等的大智慧。一切平等即无颠倒。无颠倒即无对立 ,无对立即为清净,清净则圆满 。
菩提大智慧让学佛之人拥有信力、愿力、行力。
般若大智慧让学佛之人具足慈 、悲、喜、舍。
扩展资料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谓菩萨由此智慧 ,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 ,而无能施之想,不着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 ,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 、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 ,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 ,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 ,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 ,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 ,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 、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 ,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 ,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 ,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 ,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 ,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 、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 ,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 ,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愍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 ,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 ,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 ,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百度百科-菩提
百度百科-般若
佛学中是如何解说这个“缘”字的,相关的经典都有哪些
“六根缘浅”是一个佛教用语 ,指的是六根所依的缘分很浅,因而易于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起变化。六根是人的六种感官,包括眼 、耳、鼻、舌 、身、意 。这六种感官各自能够感受到不同的事物 ,而它们与外在事物的联系是通过缘分来实现的。当缘分很浅时,我们的感受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起变化。因此,佛教教导我们要净化心灵 ,提高意识的境界,以避免六根缘浅带来的困扰 。
在人生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复杂的情感纷争,而这些原本可以成为美好记忆的事情 ,却因为六根缘浅而让我们很难取得真正的幸福。譬如,一个人喜欢另外一个人,但是因为缘份不深 ,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或者自身心态的影响而放弃追求。有时候,一些物质的诱惑也同样会让我们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六根缘浅 ”的含义 ,才能更好地引导自己,避免受到外界的诱惑,走向真正的幸福 。
尽管六根缘浅很容易使我们的心灵受到想象力的影响 ,但是在某些时候,也会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一位外表古怪、个性怪异的员工可能由于某些巧合与你产生了交集 ,开始共事之后你可能会对他产生一些好感,慢慢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这时,六根缘浅变成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给予别人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还需要在心态上保持警觉,避免六根缘浅带来的颠簸情绪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动。
对于缘的最详细解说,来自于南传上座部佛教《阿毗达摩论藏》的《发趣论》
缘起法:缘起法基本上是解释生死轮转的因缘结构 ,开显维持生死轮转及令它从一世转到另一世的诸缘。在注疏里,缘起被定义为:诸果同等地依靠诸缘的聚合而生起 。这显示了没有单独的因能够产生单独的果,也没有单独的果能够缘于单独的因而生起。反之 ,永远都是一组的(因)缘产生一组的果。在十二因缘里只说及一法是另一法的缘,如此说是为了指出在一组缘当中最主要的缘,以及指出它与一组果当中最主要的果之间的关系 。
二十四缘:一、因缘;二 、所缘缘;三、增上缘;四、无间缘;五 、相续缘;六、俱生缘;七、相互缘;八 、依止缘;九、亲依止缘;十、前生缘;十一 、后生缘;十二、重复缘;十三、业缘;十四 、果报缘(异熟缘);十五、食缘;十六、根缘;十七、禅那缘;十八 、道缘;十九、相应缘;二十、不相应缘;廿一 、有缘;廿二、无有缘;廿三、离去缘;廿四 、不离去缘。若要正确地理解《阿毗达摩藏》里的发趣法(二十四缘) ,至少必须明白每一缘所涉及的三法:一、缘法:这是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此缘法通过产生、支助或维持其他法而成为其缘。二 、缘生法:这是受到缘法支助之法;它在受到缘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续存在 。三、缘力:这是缘法作为缘生法之缘的特有方式。
关于“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友菱]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131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友菱”!
希望本篇文章《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菩提和般若是什么关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菩提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