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圭的相关事件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圭的相关事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在《明信片》一节中,李圭对明信片阐述如下:“邮政局有印就厚纸片 ,其信资图记也印于片上,由局出售,以便商民凡寄无关紧要之信 ,可就片面写姓名住址,片
写信,不用封套 ,价更便宜。各国信馆皆有此片,谓之明信片。”汉语的“明信片”一词,即首见于此 。
该《条规》送呈葛显礼、李鸿章 、总理衙门等高级官员与部门,正因如此 ,“明信片 ”一词当时未能流传。《条规》的附件中有1枚示意的“明信片”,此片借用香港1880年发行的维多利亚肖像图邮资片,李圭将该片中上部的英文香港及徽志刮掉 ,手写了“大清国CHINA”几个字;另在英文“万国邮政联盟 ”一行文字上面手写“邮政局明信片”6个字,还用1枚大龙邮票将维多利亚邮资图完全覆盖,以示此处可印中国邮政的邮资图。
李圭将其加工的“明信片”作附件 ,本意就是让上层官员产生目见实物的效果 。这枚“明信片 ”是中国邮政明信片的雏形,“明信片”3个字首次出现在设计理念中的样片上,其历史意义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译拟邮政局寄信条规》有数件版本 ,均为李圭手书,其恭笔齐整,足见汉字功底之扎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 ,我们都应该庆幸中国邮政历史上出现了李圭,只有像李圭这样的中西文化素养渊深的清末知识分子,才能将“POSTCARD”(邮政卡)的实际特征与涵义准确表述,从而历史性地创译出了“明信片”这个至今仍旧无可替代的概念 。
明信片的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 ,说起它的由来,其实是很偶然的。
1865年,德国有位画家在硬纸片上画了幅画 ,并在背面写了些问候的话,打算寄给友人,但却找不到一个能容纳该画片的大信封。看到他愁眉不展的样子 ,邮局职员给他出了个主意,叫他把收件人的地址、姓名一起写在背面,结果就像其它信函一样寄了出去。这件事引起了高级邮务参赞史蒂芬的注意 。于是 ,在同年11月30日召开的德意志邮政联合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他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一封信从写到封、发 ,十分麻烦,对于内容简单 、没有保密性质的信,完全可以采用一种简便的、不要封套的信函,即明信片。史蒂芬的建议未被采纳 。
1869年 ,盖尔曼博士在澳大利亚一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建议,把明信片列为印刷品邮件,以降低邮费价格。同时 ,他也提出要限制信件中的字数,规定一张明信片不能超过20个词。当时这种明信片叫“信函片 ” 。1869年10月1日,明信片在维也纳邮局正式开始发行 ,随后便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
关于“李圭的相关事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wiki/202508-98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李圭的相关事件》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圭的相关事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圭的相关事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明信片》一节中,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