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各朝代的篆文

网上有关“中华各朝代的篆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华各朝代的篆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国各朝代的印篆...

网上有关“中华各朝代的篆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华各朝代的篆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各朝代的印篆

一、先秦印篆

目前西周和春秋的印章实物还没有发现,但从文献记载看,西周和春秋时期有印章的存在是毋庸质疑的。

战国时期 ,印章的发展已相当充分 。战国古玺可分为三大类,即官玺 、私玺和吉语玺。战国古玺以凿刻为多,其中有十字界栏或中分界栏。

此外 ,各国、各地区的官印也有其独特的程式,姓名私玺小于官玺,

形状则有方、圆 、长方和不规则几何形等 ,十分丰富、章法绮丽、疏密自然 。由于文字异形,往往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因此玺印布局松而不散 、舒展自如、无拘无束。

官玺则气势雄健挺拔;

小玺却另有一股清丽之气;

朱白均多为铸印;

朱文玺阔边细文;

白文玺多有边框 ,制作精巧、布局生动和谐 、章法奇特多姿、形制多样 ,

反映了当时印工们的艺术构思。

战国吉语玺也十分生动,当时已能成批翻铸生产,以供人们佩带 ,其印文大多是“敬重”、“正行 ” 、“福星” 、“宜有千金”、“千秋万世昌 ”之类的吉祥用语 。

二、秦汉印篆

秦印与战国玺印相比较,面貌相差很大,这显然与秦王朝以小篆统一六国文字有关。

秦代用于治印的文字称“摹印篆” ,较之六国文字规范而方正,用这一特征的文字治印显得平稳 、安详。

秦代官印还继承了战国玺印的某些特征,白文凿印多有边栏 ,并加添十字界栏,使印文在田字格中更适合方形的需要,寓变化于归整之中 ,以达到一种和谐之美 。

秦代低级官吏取方形之一半,而成为“日”字形的半通印,风格一如

方形官印。

秦私印则方圆各具 ,由于文字使用小篆 ,又多受民间秦隶的影响,

或匀停、或婉丽、或浑朴 、或稚拙,多姿多彩。

秦印较之战国玺印 ,变奇崛为平正,但较之汉印显得灵动,具有战国玺印向汉印过渡的特征 。

汉代的印章无论数量、制作工艺、品种和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越前代 。汉印使用的文字从秦摹印篆发展而来 ,称为缪篆。缪篆字形更趋方正,饶有隶意,与当时通行的隶书接近。

官印除西汉初期似秦印较难区别外 ,以后多不用框 。西汉的官私印多为凿印,东汉官 、私印多为铸印,也有玉印。

这类印 ,规矩中求流动,笔划质朴而又匀称。

汉官印用特殊的雕刻工具徐徐磨琢碾成,故匀净而典雅 ,线条光洁而流动 。但不论以何种制作方法完成 ,汉官印的总体特征可以用“平正方直 ”四字概括。

汉代的私印包括姓名印、表字印和臣妾印。

私印中有一种满白文,在文字安排上笔划尽量粗放,甚至笔划接近合并 ,

这样处理笔划少的字空间特别明显,是以前印章中少见的 。

在汉印中,开始出现了以苍龙、白虎 、朱雀、玄武绕于印文四侧的四灵印 ,用作于为辟邪的“黄神越章”和殉葬祝辞的成语印。

还有一类鸟虫书的印章,这类印文上的笔画刻写为虫、鸟 、鱼 、龙等形态,绸缪缭绕 ,丰茂铱丽。

汉代的印章除镌刻文字印外,还有一类铸刻人物、舞蹈和搏击等的图案印,形象刻划生动简括 。

三、魏晋印篆

东汉末年 ,战争连绵,群雄割据。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印章依旧是汉印的格局 ,但毕竟高峰已过 ,宽搏 、雄浑之风渐衰。

今人根据一些印章所刻的魏晋时期的地名、官名,将它们从汉印中捡识出来,魏晋官印虽不如汉印精致 ,但也别具一格,文字刻划瘦挺、章法错落 、自然随意 。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别致的用“悬针篆”入印的印章,多见于六面印上 。

每字的竖笔都引长下重 ,末端突细,如针悬空的模样。

由此可见同期书法对印章的影响。这时的印章虽然不乏精彩之作,但多数线条逐渐变得单薄 ,制作也从精巧变为简陋 。

另一方面,由于纸张的大量使用,印章赖以生存的简牍封检制度发生了

变化 ,封泥时代宣告结束,这是实用印章转入低潮的重要原因。

四、唐宋印篆

唐宋时代的实用印章是向文人篆刻艺术的过渡期。印章用于纸上,脱离了封泥的轨道 ,其印完全采用朱文 ,尺寸愈变愈大 。

隋代起至宋代,官印的尺寸多在5—6厘米见方,所用文字以小篆为基础 ,印文屈曲填满,线条反复折叠,次数无定则 ,但古代以“九 ”表示为数之多,所以有“九叠篆”之称。

唐宋时代的文人渐开好印之风。由于朝野均有收藏,书画上大量出现上自唐太宗自篆的“开元”印;

南唐内府的“建业文房之印 ”;

宋徽宗的“大观 ”、“宣和” 、“政和”印;

宋高宗的“绍兴 ”、“御书之宝”印——至书画家周昉、钟绍京 、褚遂良、欧阳修、苏东坡 、黄山谷 、米芾等都有用于书画的鉴藏印 。

由于这种风气的延伸和发展 ,首先在书法作品上出现了款印。款印中有名印、字号印、斋馆阁印等等。

到了宋代,书画上还出现了寄情舒怀的闲章;

例如:

欧阳修有“六一居士”印;

黄山谷有“山谷道人 ”印;

苏东坡有“雪堂”斋馆印 、“东坡居士”字号印和“赵郡苏氏 ”籍贯印;

米芾有:“宝晋斋”印等 。受李阳冰篆书风格的影响,出现了笔势圆转流畅、线条干净利落 ,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圆朱文”印,

对后世刻印者颇有影响。

宋代的私印除了采用篆体外,还有“押 ”付之刻印的。所谓“押” ,是代表签名的特殊符号 。

五、元代印篆

元代是印章艺术觉醒和飞跃发展的时代 。赵孟在《印史》的序言中提出了印章重汉魏的审美观点。

与赵同时的吾丘衍也是提倡汉印的杰出印学家 、理论家。赵孟、吾丘衍的理论为明清文人流派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赵孟畹挠≌伦髌范嘤闷涞溲诺男∽。怀莆霸仓煳摹薄R蚱浞绺裨沧鞒⑶逍略媚浚指挥个性,所以元代士大夫竞相模仿,其影响延至明清和近代 ,在历史上形成继古玺、汉印以后又一崭新的格局。

由于在书画界举足轻重的书画家赵孟睢⒖戮潘嫉仍谑榛髌飞舷埠糜糜 。⑶沂纸簿浚杂≌掠书画的关系更加紧密,书画家自篆自刻印章的欲望日趋强烈。在汉印审美的影响下,大约在元代中期后 ,出现了集写刻于一身,并以汉印风采为追求对象的文人篆刻家,其中杰出的代表是王冕和朱珪。

在元代 ,文人印章也有发展,官印则多承袭前朝形制,特殊之处在易“九叠文”为“八思巴文 ” 。

民间的花押印章也有所突破 ,故有“元押 ”之称。现在能较多看到的“押字印”是长方形的,上端刻

楷书姓氏,下端刻一花押。图形押印上的花鸟 、人物、鱼虫皆有生气 ,押印上的汉字也天然生动 ,疏宕有

奇气 。

六、明清印篆

由于石质印材广泛用于治印,及以汉印为主要内容的集古印谱大量刊行,印学理论不断发展并形成高潮。

其间代表人物是文彭 ,他是流派印章史上开门见山的“鼻祖”。

文彭所用的印章由自己篆刻,风格也多为元人的两种格局

——圆朱和汉白文 。他的印章曾经影响了王谷祥 、许初、何震等印人,

从此以石治印的风气风靡开来 。

这时著名的篆刻家还有何震、苏宣 、朱简 、汪关等。

明代文人流派篆刻艺术的创作特点是充分汲取古人(特别是汉印)的养料并出新意 ,这为后世印坛开辟了丰富多彩的前景。

清代前期,由于受明代篆刻的影响,篆刻艺术有所发展 ,主要流派有皋派、云间派、虞山派 、莆田派等,但影响最大的是徽派(又称皖派、北宗) 。徽派的重要篆刻家有程邃、巴慰祖 、邓石如等。

浙派是晚于徽派而活动于杭州的另一文人篆刻流派大系,它的风格延续性强 ,而且有封闭性倾向,代表人物是丁敬。

丁敬之后,杭州籍印人蒋仁、黄易、奚冈 、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 、钱松等先后各领风骚于浙杭 ,延续近两个世纪 ,被后世称为“西泠八家 ” 。

他们的作品沉稳严谨,师丁敬而又各有风貌。

蒋仁继承了丁敬晚年较为明显的朱白文形式,并使之趋于统一 ,以涩刀碎切为刀法,黄易、奚冈是其实践者,并使这种典型风格基本定型。

陈豫钟和陈鸿寿创作了许多典型的浙派味印章 。

赵之琛流于精熟巧媚 ,并使浙派步入僵化的阶段。钱松虽大多呈浙派风貌,但常突破框架,形成浑厚、雄强 、古拙的风格。

晚清时期 ,浙 、皖二派高潮已过,此时篆刻家有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 。

赵之谦,字益甫 ,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他天分很高,诗、书 、画、印皆精 ,而且于诗坛、书坛 、画坛、印坛各领风骚 ,实在是一位绝世才子。

他的印章初从浙派入手,后于古玺、秦汉印 、

宋元朱文印下力极深,又从巴尉祖、邓石如那里汲取营养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尤其是他以“印外求印”为宗旨,广泛地借鉴清代晚期日渐增多的出土金石文字资料用以入印,使其印构思新颖、面目众多 。

此外 ,他大胆以汉画及六朝造像文字刊刻边款,使边款开拓出新的天地。赵之谦开拓的印外求印之路,使晚清印坛形成新的格局。

清代以后 ,近代印坛的杰出代表齐白石称得上是印章流派史上的又一块里程碑,他是继吴昌硕之后历史上又一位书 、画 、印皆绝的巨匠 。

他的篆刻最初从浙派入手,又受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影响 ,

定居北京后与陈诗曾相识,过从甚密,相互启迪很深。

他在其《白石印章》中自述:“喜《天发神谶碑》 ,刀法一变 ,再后,喜秦权,纵横平直 ,一任自然,又一大变。”他印风粗犷 、汪洋恣肆,喜用单刀侧锋冲刻 ,多具急就趣味,与其大写意花鸟画融为一体,章法大起大落 ,

疏密对比强烈,极富情感,称为齐派 。

跪求高人指点〔印章的来历〕

一、陶瓷 ,一直是中国的一张名牌。瓷器代表了古老又优秀的文化,历史悠久价值不菲。景德镇作为中国瓷器的“老家 ”,更是享誉世界 。

二、关于陶瓷的资料推荐有:《瓷器知识大全》《瓷器新手入门》 ,《中国古陶瓷鉴赏入门十大要诀》(珍藏版) ,《陶瓷基础知识》。

各种各样的书有很多,专业的,科普的 ,有真知灼见的,胡说八道的,有很多。但是对于新手来说 ,这不重要 。因为书籍是给进阶的人看的。如果对瓷器缺乏直观的认知。书也看不懂啊 。因此,应该是多去当地的市场跑跑,跟所有的瓷器混个脸熟 ,对瓷器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概念,再考虑阅读书籍 。

秦以前,无论官 ,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 ,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 、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 ”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 ,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 ”“宝 ”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 ”、“记” 、“朱记”、“合同 ”、“关防” 、“图章”、“符 ”、“契” 、“押” 、“戳子 ”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 ,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 ,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 、金、玉、琉璃等为印材 ,后有牙 、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 ,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 ,或说殷代 ,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传世的古代玺印 ,多数出于古城废墟 、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 ,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 ,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 ,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 ,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 ,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 ” 、“司徒 ”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

印章的历史与鉴定

走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牛毛的南北朝 ,历史终于又一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而再度辉煌。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九叠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几百年在实用道路上机械盘曲 ,终为明清兴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

※隋唐印章的创新

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又一新的历史阶段 。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简牍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 ,纸张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 ,公印不再局限于简牍上所能取得的狭小平面,边长从2.3厘米左右(秦汉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约合隋二寸)。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时代那样刊刻职官名而发给官吏本人佩带 ,而是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

其次 ,由于印章不再钤抑封泥而转为钤于纸帛,封泥时代结束,钤朱时代到来。印泥(一般为红色)出现了。同样出于追求醒目的实用目的 ,公印也由秦汉的阴文转为阳文 。

第三,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故所用缪篆平正谨严。隋代公印是用薄铜片盘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 ,故又称蟠条印。其印文盘曲,多为圆曲笔道 。后世为将宽大的印面填满,更将文字笔画任意重叠折绕 ,发展为九叠文。

第四 ,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习惯 。有印款隋公印凡见三例 ,皆刻铸造时间,如“观阳县印”,背部凿款“开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继承了隋印的特点而略有发展。

首先 ,出现了“宝…‘记 ”“朱记”等新的印章自名 。

其次,唐初印章钮式从隋代接近汉魏的鼻钮向宋以后的橛钮又跨进了一步,鼻钮升高 ,钮穿渐向竖长方形发展 。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为橛钮,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 ,印背多刻楷书印文,如唐“武夷县之印 ”背款刻“武夷县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凿刻造印时间。

第四 ,出现了新的印章门类鉴藏印和斋馆印 。

※宋代公印的演变

宋初百废待兴 ,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不久重铸公印时,印文多嵌“新”或“新铸 ”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 ,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东关县新铸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铜铸造,大小依官阶高低而有所区别 。

宋早期公印印文与印边粗细相若,以后印边逐渐加宽 ,如989年铸“拱圣七都虞侯朱记”印边已比印文宽近1倍,达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铸“嘉兴府金山防海水军统领印 ”,印边已宽达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样用蟠条法制造 ,而是直接铸造,印文笔画间已不似隋唐印疏阔 。方长形柄钮已不见穿孔。

与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 ,标明铸印年月,如“东关县新铸印”背凿“太平兴国五年九月铸”。中期以后,在刻凿年款的同时 ,还凿有兼管颁发铸造的机构“少府监 ”的名称 。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挥使朱记 ”。南宋公印转由文思院统管 ,背款中“少府监”遂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难后,宋代官员仓皇南渡,印信多有遗失 。南宋又重铸公印 ,不过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 ”(《宋史?舆服志》) 。

※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

两宋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权对峙的皆为少数民族政权 ,北方有辽,西北有夏,东北有金。后来辽为金灭 ,后来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气地收拾了西夏 、金,最后灭宋建立了元朝。这四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响 ,但又创造了自己一些别具一格的特点,在印文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西夏公印用西夏文,辽 、元公印有的用汉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 ,金公印则全用汉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其文字吸收了汉字笔画的一些特点,但与汉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几个特色 。

第一,中国古代公印基本上皆为正方形 ,宋辽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却独用圆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来 ,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为满白文,笔画极粗 ,而且使用边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 。

第三,印文从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领”印最多 ,占现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领”二字西夏文为上下安排,与汉人两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

第四,两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铸印年月(有的还精确到日)和机构。西夏公印却在印背左边刻铸印年代 ,不记月日 ,更不见铸印机构。而在钮右印背刻执印者姓名,这在汉人公印制度上是从来不见的 。有时西夏公印在背钮顶端还用西夏文刻?“上 ”字,这显然是受到宋印的影响 。

2.辽印

辽(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其子民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和渤海人 ,以及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为此,辽本着因地制宜,“以国制治契丹 ,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制》)的原则,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并行的制度 。公印也分别采用汉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为辽神册五年(920年)根据汉字隶书之半增损得之 。1125年金灭辽后,仍继续使用 ,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废止,前后通行300年。明清以来已无人认识,成了真正的“绝学”。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国东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女真族所建 ,曾与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对峙百余年 。

金建国之初,使用在征辽伐宋过程中掠去的辽 、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 ,追缴袭用之辽、宋旧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时期(1149—1189年)成为金代公印的典范时期 ,公印铸造精工,外观平整光滑,很少见到气孔和毛刺 。金印一般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 ,如少府监、礼部 、尚书礼部、行宫礼部等。右侧刻铸印年及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编号 。如公元1200年的金“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 ”,印台左侧面刻“库普里根必刺谋克印”,印背右侧刻铸印年月“永安五年闰二月” ,左侧刻造印机构“礼部造 ” 。

金朝晚期内忧外患,金廷只好扩大军队,增设军官 ,致使同—?军职和同…‘级军事机构的公印数量激增,同一‘名称公印只好按顺序编号。编号有两个系统,即五行(金、木 、水、火、土)系统和千字文(天 、地、玄、黄 ,宇……)系统。这种编号印主要流行于金末卫绍王至哀宗时代(1209~1234年) 。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至元—:—:年(1265午)“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

至元六年(1269年) ,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 ,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 、金 、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 ,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点,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 。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 ,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元公印印面构成的一大特点是印边加宽,有时竟达印文笔画宽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与印边往往等宽 ,以后印边不断加宽 。

※明清公印的特点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 ”,乃“篆书正宗也 ”(清?陈沣《摹印述》)。御宝舍两宋九叠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 ,意味着九叠文禁锢公印的冰山已经松动 。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 ,方一寸七分 ,厚六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 、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

钮 ,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 ,这类印比重最大 。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

应该指出 ,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 ”是—‘个概数,极言其多 ,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 ,印章普遍有所增大 。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 、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 ,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 、柳叶篆、芝英篆等等 。

印章的种类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 ,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 、印文、纽式也有差异 。印章由皇家颁发 ,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 ,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 。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 ,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

1.从字义上分有:

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 ,表字或号。汉人名多一字 ,其三字印,无“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后始以朱文二字为正格,也有于姓下加“氏”字的 。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 ,也属此类。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 ”一印 ,约为此类印章的最早者 。

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 ”者。今人有“再拜” ,“谨封”,“顿首 ”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

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它兴于唐而胜于宋。唐太宗有“贞观”,玄宗有“开元” ,宋徽宗有“宣和 ”,皆用于御藏书画 。收藏类印多加“收藏 ”,“珍藏” ,“藏书” ,“藏画 ”,“珍玩”,“密玩” ,“图书 ”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 ” ,“心赏”,“过目”,“眼福 ”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 ,“考定”,“审定 ”,“鉴定 ”等字样 。

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 。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 ,“日利”,“大幸 ”,“长乐” ,“长幸” ,“长富 ”,“宜子孙”,“长康寿” ,“永安宁 ”,“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 ,皆属此类。秦代小玺有作“?疾除,永康休,万寿宁 ”。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语者 ,多见于汉代两面印中 。

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牢骚 、风月 、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成语印盛行于宋元 ,传贾似道有“贤者而后乐此”,文嘉有“肇锡余以嘉名”,文彭有“窃比于我老彭 ” ,皆《离骚》中语 ,令忍忍俊不禁 。成语入印是从秦汉吉语印演变而来的,随一时游戏,然当求其隽永笃雅 ,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称“象形印 ”,“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 ,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 ,有龙、凤、虎 、犬、马、鱼 、鸟等,以古朴取胜 。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 ,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 、玄武)。

署押印:也称“花押印 ” ,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 ,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 ,一般没有外框 。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又称“元押”,“元戳”。

2.从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 、回文印

3.从制作方法上分有:

铸印、凿印、琢印 、喷印

4.从治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 、玉印、银印、铜印 、铁印、象牙印、犀角印 、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 、有机玻璃印等。

5.从构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 、子母印、套印

印章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 。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 、印谱以及印饰 。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 ,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 、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 ,综合起来细细品鉴 、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 ”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 ,书法是写字的艺术 ,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 。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 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 ,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 篆字初看起来 ,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 ,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 ,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 。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 、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 ,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 ,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 。佳石极宜受力 ,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 ,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 ,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 ,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 、厚实稳健的气象 。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 ,效果更佳 。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 ,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 、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 ,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 、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 ,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 。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 ” ,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 ,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 ,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 ,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 ,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 ,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 ,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 ,在清道光之前 ,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 ,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 。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 ,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 、不变质、厚而匀 ,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 。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 ,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 。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 ,后钤朱印 ,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 ,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 ”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 、富有光泽 ,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 ,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 。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 、单宣或连史纸 ,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 ,令人赏心悦目 ,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

关于“中华各朝代的篆文 ”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zlan/202507-8630.html

(3)

文章推荐

  • 北京西站到昌平区七家镇曹碾村东怎么走

    网上有关“北京西站到昌平区七家镇曹碾村东怎么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北京西站到昌平区七家镇曹碾村东怎么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北京西站乘地铁7号线到磁器口,站内换乘地铁5号线到天通苑北,步行到地铁天通苑北站站点乘坐860路,到曹

    2025年07月27日
    6
  • 如何解决印刷纸张打皱的问题

    网上有关“如何解决印刷纸张打皱的问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如何解决印刷纸张打皱的问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及其调整不当,第二是纸张不平整。在世纪工作当中可以按照原则判断到底是及其原因还是纸张的原因。机器方面

    2025年07月27日
    5
  • 明代奎达著名理学家薛_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历史贡献

    网上有关“明代奎达著名理学家薛_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历史贡献”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代奎达著名理学家薛_的生平事迹和主要历史贡献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薛选生平薛选,本名文德,_宣人,山西河津县南薛里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卒于天顺八

    2025年07月28日
    7
  • 凉拌菜有哪些种类?

    网上有关“凉拌菜有哪些种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凉拌菜有哪些种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凉拌菜,是将初步加工和焯水处理后的原料,经过添加红油、酱油、蒜粒等配料制作而成的菜肴。根据红油的分类一般可分为香辣、麻辣、五香三大类。代表

    2025年07月28日
    5
  • 手拿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出自哪里

    网上有关“手拿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出自哪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手拿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出自哪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罚规则(征求意见稿)》。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写在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

    2025年07月28日
    5
  •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网上有关“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以下五点:1、“冷战”背景下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战后,美国从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需要出

    2025年07月28日
    3
  • 原神物归原主又归原主怎么过

    网上有关“原神物归原主又归原主怎么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原神物归原主又归原主怎么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原神》物归原主又归原主的通过方法如下:工具:MacBookPro,MacOS15,《原神》2.6.0。1、首先到任务引导

    2025年07月28日
    3
  • 英文个性励志短句签名带翻译

    网上有关“英文个性励志短句签名带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英文个性励志短句签名带翻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个性签名快乐、励志1.Yourlifeisnotadream、你是命,不是梦。2

    2025年07月28日
    0
  • 是缘还是劫(关于是缘还是劫的简介)

    网上有关“是缘还是劫(关于是缘还是劫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是缘还是劫(关于是缘还是劫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爱情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的重要。甚至有一些人,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爱。而人们到了中年以后,就应该反思自

    2025年07月29日
    0
  • 姚凌出生日期一览表

    网上有关“姚凌出生日期一览表”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姚凌出生日期一览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任正非和孟晚舟父女关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CEO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任正非,男,汉族,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祖

    2025年07月28日
    2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8日

    希望本篇文章《中华各朝代的篆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8日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sqyy
    sqyy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华各朝代的篆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华各朝代的篆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中国各朝代的印篆...

    联系我们

    邮件:乔德林@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