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海参的养殖方法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海参的养殖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1、选址 、建造及环境卫生
养殖场所应符合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对于养殖池的建设 ,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模式和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池的大小 、形式和规模。
进排水渠道方面,要求进水口与排水口要尽量远离 ,进、排水渠道应独立分离设置,新建养殖场不应设在已有养殖场的进水口或排水口附近 。?
2、清淤
在进行养殖之前,用海水清除养殖池污物杂物 ,维修水池和进出水渠道。选用水泥池做养殖池时,必须进行反复多次的刷洗。选用池塘做养殖池时,沉淀物较厚的地方必须予以清淤 、暴晒,促使有机物分解 。发现死亡个体要尽快移到陆地上 ,集中销毁。?
3、底质调节
全部清淤后,消灭不利海参培育的带病中间宿主和养殖敌害生物,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养殖池和进出水的渠道进行消杀。首先注入10-20cm清水 ,投入药物溶解后,再将药物泼入养殖池 。水泥池要先用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多次冲洗,接着再用沙滤水或者清洁水进行2次冲洗。
池塘则可由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浸泡一段时间 ,在放苗前的几日,换成沙滤水或清洁水。养殖用水必须是从无污染地区引进的水源,在使用前后 ,还要进行适当处理,并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同时,底质条件应满足国家标准 。
4、施肥
充分纳水以后 ,注意肥水,并再次培养有益的生物群落。倒入适量的光合细菌以及有益菌株,提高养殖池肥水的速度,增强肥水的效果。肥水效果和所需时间可能会依当地的养殖环境 、对象和肥水方法等而不同 。
一般情况 ,当水温低于20℃时,肥水需要15-30d;而水温达20℃以上时,肥水至少需要8d时间。为加强养殖过程管理 ,强化养殖池清污、消毒和肥水等程序,应当对它们保持以下记录:清污记录、消毒记录、肥水记录等。这些相关文件记录须保存2年以上 。
5 、种参的选择
种参鲜活体重应在300g以上,最好选择养殖的个体在350g以上活力强、性腺好、无损伤的个体。?
6 、种参暂养
种参在入池以后 ,通常需经过3-10d的暂养期。若暂养时间短,可不投饵,每天进行2次全部换水 ,每晚换水时,完成1次彻底的清底 。若需长时间暂养,则应该适量投饵 ,但投饵时水温要注意保持低于20℃,否则会严重影响到种参的摄食。
此外,使用深色塑料布遮光,同时 ,注意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溃烂、破损的个体挑拣出来。暂养密度适当控制在10-20头/m3范围内,以不超30头/m3为准 。每天早上做吸底检查,观察是否有卵。如果仅有少量产卵 ,则可弃掉。
7、人工催产技术
诱导产卵采用的刺激法包括阴干 、升温、水流等。暂养5-7d,晚上7点以后进行催产 。持续观察产卵过程,并注意将其记录下来。待池内海水放干 ,让亲参阴干40-60min左右,接着用海水冲击参体30-45min,再注入已经过滤好的新鲜海水 ,如此亲参一般可在当天或第2天产卵。
雌参产卵前,先缓慢将其放入特定产卵箱,进行受精 。期间适量添加人工精液 ,不定期搅动养殖水,采卵的密度控制在80粒/mL。
受精后,尽快将雌参捞出,用过滤好的海水洗卵持续2-3min每次 ,洗去多余精子和污物,直到池水变清。排卵后需再暂养3-5d,等待雌参自然产卵 。暂养期间 ,亲参将会多次产卵。
8、受精与孵化
通常情况下,养殖户将采用混合受精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育苗生产。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20-22℃左右,孵化密度低于10个/mL ,以6-8个/mL为宜 。超过10个/mL,需分池后再进行孵化。
孵化期间,每0.5h用搅水耙将池水上下翻动1次。特别注意 ,翻水时不能留有死角,并且不能只往一个方向搅动,应防治将胚体旋转聚集到池中心 。待胚体孵出后 ,根据需要适时给予微充气。
9 、选育与分池
孵化后30-40h,胚体发育到原肠后期或小耳状幼体初期,胚体多集中在水表层,应及时进行选育、分池。选育前 ,应采取镜检的措施观察所浮出的幼体是否正常、健壮。采取拖选法进行选育,根据各培育池所需幼体数量,将拖选及浓缩收集的幼体在定量后分入各培育池 。?
10 、浮游幼体培育
幼体培养条件是水温19-25℃ ,室温27-30℃,盐度2.7%-3.3%,溶氧控制在每升5-7.5mg ,氨氮低于0.5mg/L,pH值应为7.8-8.3。
同时水质应符合NY5052-2001标准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只能使用二级砂滤水 ,每天换水和吸污各1次,换水量为30%-100%,换水温差小于2℃。幼体布池密度应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在0.3-1.0个/mL左右 。
浮游幼体阶段的饵料以藻类为主 ,有鞭金藻、盐藻、小新月菱形藻等。投喂时可将多种饵料混合进行投喂。根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调整投喂量 。
11、幼参培育
为提高幼参的生长速度,当稚参长到1cm左右,应尽量加投人工配合饵料 ,并配合饵料的投入,以便有助于使幼参体内色素加深。当幼参体长达到2-3cm时,密度应为4000头/m3。
并增大充氧量及换水量 。此时应留心是否有带病个体 ,及时投抗菌素以控制疾病的蔓延,必要时还要对发病个体进行药浴治疗。
12 、日常管理及监测
每天安排人员观测天气、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巡笼观察海参的摄食与活动状况 ,确保海参在干净 、舒适的养殖环境培育,并及时填写养殖日记。
百度百科-海参
海参圈高温期不仅是决定海参成活率关键,同时也是修复底质、培养饵料为秋天良好出爬打基础的过程 。但因近年来饵料的大量投喂及圈底老化、长草严重 ,导致高温期参圈管理越来越困难,出现漂参 、化皮等现象的池塘频频发生。所以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对海参圈高温期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望给广大养殖户朋友安全度过高温期提供一定的帮助。
(不要忽视每一次漂参)
水质管理
加深水位:保持一定的深度能有效降低水体透光度抑制草的生长同时防止整体水温过高。但要防范高温闷天及下雨分层导致的底部缺氧 。(必要时加开增氧机并配合表面活性剂类增氧剂及时处理)
2、适当补菌、补碳:菌碳的补充可有效保证水体的稳定性 ,也能起到加快物质循环,培养有益微生物让水体保证一定的肥度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底部物质循环,减少底部有机化为海
参秋季出爬提前培养部分饵料。
(最好的碳源)
底质管理
底质改良:由于饵料的投喂及烂草导致的黑底 、臭底尤为严重 ,如不做好处理会造成高温期海参养殖风险系数的增加,所以这样的池塘必须做好定期改底,帮助底部恢复良好的环境 ,减少因底部发酵造成的缺氧中毒、底温过高。
底质修复:高温期是海参池底自我修复的阶段,是让一个春季残饵粪便再次转化成有益微生物过程 。尽量使用表面活性剂类底改减少底部的破坏同时防止底热、分层,同时配合补菌 、补碳加快底部物质循环 ,培养有益微生物效果更佳。如果出现底质发酵及返底情况时可连续使用强氧化性底改快速处理,减少急性问题带来的损失。
体质管理
因近年来杀草、杀鱼、清水频繁造成海参体质较差,早回礁或回礁困难的池塘要及时使用“激活+碧水安” ,解毒、强化体质,让海参顺利度过高温期 。
关于“海参的养殖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zshi/202508-1201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海参的养殖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海参的养殖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海参的养殖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选址、建造及环境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