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大约15世纪开始,我们的地球进入了一个寒冷时期,这一时期称为小冰期 ,又叫做“小冰河时期 ”,我国则称呼这一时期为“明清小冰河时期”。
小冰河期的温度下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多少的影响呢?
席卷全国的严寒及交通断绝面对寒冷,我们这些现代人可以用暖气 ,电热毯、电暖器等来取暖,最不济我们还能穿一身厚衣服窝家里避寒。而在古代,避寒的手段并没有那么多 ,无非就是烧火烧炭多穿衣服,而且古代建筑物的防寒性也不如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古代的一些穷苦百姓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有的穷人家都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 ,面对严寒很难熬得过去 。最近这段时间一个寒潮袭来很多人就被冻得嗷嗷叫了,而明朝小冰河时期总体气温比现在要低很多,最冷的时候广东地区甚至出现了暴风雪!
受到严寒影响的不只是人!
在一些地区 ,凛冽的风雪隔绝了一个个村镇对外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孤岛”。
而且极度的严寒也使得江河都结上了冰。根据《北游录》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在清顺治年间,位于北京附近的北运河一年的河面封冻期长达110多天 。不仅是北方地区 ,当时的长江以及江南地区的河流都出现过封冻现象。
水运有着载量大 、成本小、流通范围广的特点,是古代商品流通的一道重要途径,而长期的河流封冻对水运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异常的气候造成了粮食严重减产小冰河期异常的气候带来了包括水灾、旱灾、雹灾 、风灾、霜雪、瘟疫在内的诸多自然灾害 ,据统计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开始算起,到崇祯皇帝朱由检为止,这期间上述的自然灾害(大型)一共发生了1101次 。
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的最恶后果就是粮食严重减产!
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导 ,分散经营 、生产力水平低的小农经济在天灾面前十分地脆弱,一有点天灾人祸,小农经济即刻就破产。
在明朝小冰河期 ,寒冷席卷全国,北方地区就不用多说了,当时就连珠三角地区也是酷寒难耐 ,不少作物都受损,不少人和牲口都被冻死。
就算熬过了冬天,灾难也还未结束!
北方的酷寒导致降雨区域普遍南移,降雨的减少伴随而来的就是大旱!从北至南 ,各地的旱灾频发,这使得粮食产量进一步的减少 。
但好在明朝时期玉米、土豆、红薯等耐寒高产的作物已经被引进中国,这些来自外国的作物成了当时不少中国人的救命口粮。
粮食减产导致的战乱频繁粮食减产除了饿死了外 ,导致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战乱!
粮食减产让生活难以为续,老百姓也难以交付那些苛捐杂税,交不起税这使得统治者愈发地压迫剥削老百姓。这个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很多百姓举旗造反!
据统计 ,明末清朝之际,是当时天下最为动乱的一个时期,同时这段时期也是明清小冰期最为寒冷的一段时间 。巧的是 ,满清南下也恰好是在这一时期!
中国历史上一共经历了四次的小冰河期,每一次冰河期都伴随着战火与纷争!
第一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周朝初年。
第二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东汉末年再到晋朝时期。
第三次小冰河期 ,时间是在唐朝末年再到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最后到宋建立为止 。
第四次小冰河期,时间是在元朝时期再到二十世纪初,其中气候最为极端的时间是明清政权交替之际。
冰河期内 ,极端的气候加上此起彼伏的战乱,使得当时的人口大幅度地降低。最惨的要数第二次小冰河时期了!
经过三国的混乱,晋统一全国之时 ,汉族人口仅剩下七百七十万 。好不容易回了口气,紧随而来的就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经历这些浩劫 ,汉族人口仅存四百多万。
小冰期是什么?明朝的小冰河时期到底有多冷?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类似于现在的极寒天气 ,那时候经验不足,防御措施不及时,继而发生群发性的农作物减产 ,随后还出现饥荒 、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影响很大。这起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记载,在中国称其为“明清小冰期” 。
明末清初《阅世编》、《庸闲斋笔记》,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灾异志》等等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种奇特气象。
1892一1893年冬季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近300年以来最寒冷的冬季。北方冬季寒冷 ,冻死草木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足为奇 。但1892年冬天,上海地区长年滔滔东流的吴淞江和黄浦江也在十二月封冻 ,河冰经旬不解。江苏苏州一带“冬大雪严寒,太湖冰厚尺许 ”
南京一带“冬奇寒,河冻十日不解”。这一带大雪至少东延至安徽南陵 。嘉善一带“十一月下旬寒甚 ,河荡坚冰十余日,舟揖不通。十二月大雪二昼夜,平地积三尺”。而德清一带“十一月二十七日雨雪 ,冰冻积四五尺,大寒。
文明桥至长桥河,船支不通 ,有行于冰面者 。至十二月初八日渐解 ”。萧山 、余姚、象山、太平 、临海、富阳等地的河港也都冻结。临海一带:“溪涧江河层冰合冻,为南中所未有 。”《光绪太平县续志》中也说:“河流尽冻.不能行舟,花木多萎,百岁老人所未见。”
明代共记载冷冻灾害72次 ,清朝则有277次。当时广东境内,北部、西部、东部 、中部和南部皆出现了冷冻灾害性天气 。
南海县、大埔县、惠来县 、兴宁县、揭阳县、龙川县等地更是发生了多次冷冻灾害。这一时期广东的雪线甚至抵达了海南岛的北部沿海地带,这里的气温居然曾经降到零度以下。
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 海南琼山冬大寒 ,六畜冻死;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 海南万宁冬陨霜——对于无数从北方赶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鸟 ”们来说,这应该很难想象吧 。
扩展资料:
史上抗寒招数:熏烟法 、培土法、包裹法:
当然,对于过惯了温暖生活的广东人来说 ,在历史上的那些下雪天,常常代价惨重。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土办法。比如熏烟法,也即燃烧柴草、秸秆 、枯枝、落叶、干粪块等发烟物 ,释放烟幕,减弱地面有效辐射,提高气温 。这个办法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
又如培土法 ,即在冷冻天气来临之前,培土壅根,使土壤疏松,土温提升 , 并起到保护根部的作用。培土法多用于果树防寒,如韩彦直的柑橘专著《桔录》中记载:“冬月以河泥雍其根”。
包裹法对于现代的城市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这种方法多用于树木越冬防寒,仍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树木管理中 ,但费时耗工,效率较低。清代张宗法在《三农纪》中写道:橄榄“但性畏寒,宜于冬时以茸草缚梗”;龙眼“其树畏冬 ,须蔽茸其上,草缚其梗,粗大如股方妥 ” ,这都是对广东非常实用的经验之谈。
但人工的防御毕竟只能挡一时之急,大气候的变化凡人无可逆转 。明清小冰期使荔枝 、椰子、槟榔等的分布北界逐渐南移。福建、广西的很多地方是在这一时期之后不再适合种植荔枝了。
参考资料:
有历史以来,我国共有6次的小冰期 。其中一次是发生在明末清初时期。那时还没有温度计 ,所以当时的具体温度没法确定,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广东潮州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一尺厚!
广东南方地区 ,冬天是不会降雪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时能够在广东下到一尺多厚的雪,可想而知当时是有多冷!北方就更不用说了 ,因为南方的冷空气都是北方过来的 。
明清400年小冰期广州曾降雪11次。明代小冰河期共记载冷冻灾害72次,清朝则有277次。当时广东境内,北部、西部 、东部、中部和南部皆出现了冷冻灾害性天气 。南海县、大埔县 、惠来县、兴宁县、揭阳县 、龙川县等地更是发生了多次冷冻灾害。这一时期广东的雪线甚至抵达了海南岛的北部沿海地带 ,这里的气温居然曾经降到零度以下。
就拿?海南?来说,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海南琼山冬大寒,六畜冻死;?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海南万宁冬陨霜?对于无数从北方赶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鸟?们来说 ,这应该很难想象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245~1924年间,广东地区的冷冻灾害主要由降雪造成 ,雨雪和霜冻天气次之 。可见下雪对于广东来说,并不罕见。这一小冰期的降雪,有直接记载的,广州至少有11次 ,雷州半岛至少有10次,海南岛至少有17次?海南岛比广州还要多!
那么小冰河时期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地球经历过多次冰河时期,有人认为是地球轨道的原因 ,有人认为是太阳轨道的原因。从冰河时期的持续时间来看,应该是地球运动的原因比较小,因为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 ,而冰河时期可以持续几百上千年 。因此应该是太阳系或者是银河系运转的一个规律,当整个大星系运行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地球气候就受到影响。明清小冰期也是这样形成的 ,只是其程度没有大冰期严重,但也对人类活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明朝的灭亡也跟这次气候变化有关联 。当时崇祯皇帝登基后,民间灾荒连连 ,还有鼠疫,就连皇宫里的守城兵将都没能幸免。当李自成的起义兵冲进宫里的时候,有些士兵被鼠疫折磨的瘫坐在地上无力抵抗。
在整个明清小冰河时期,经常会出现极端天气 ,由于当时科学水平不够发达,各种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所以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如今地球上的极端天气依然存在 ,但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施,让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关于“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sqyy]投稿,不代表乔德林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aodelin.com/zshi/202508-1220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乔德林的签约作者“sqyy”!
希望本篇文章《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乔德林]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